天上流沙 個人專輯 Sunshine 天上流沙,本名趙秉霞。遼寧彰武人。滿族。大學本科。企業副高職稱退休。曾在本市老干部大學詩詞創作班學習,指導教師裴洪印。《金楓玉韻》第二、三、四、六、七、九集中有作品參加;散有作品在相關詩刊報刊微刊上發表;《阜新詩詞百家》第八卷作者之一;《中華詩詞》期刊《中華詩詞》微刊有作品刊登。現為阜新詩詞學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進入古稀,人很自然,隨遇而安。 廣西才子馮振先生(公元1897年—1983年),精選了唐至清代七言絕句佳作1381首,按類比法分成56類,在每類末,精當扼要地指出其藝術技巧作法的特征和奧妙之處。筆者每法試仿寫1--3首,奉拙于諸位詩友。 第1法提示:四句旋轉而下,第四句有一二字與第一、二句相復者,而句首并多用“卻”字。 不負 誰把滄桑煮一壺,春秋夏月又復途。 青絲無謂著霜發,卻有虔心品玉壺。 第2法:或四句,或三句,與第一、二句俱有相復之字,而與前一法稍異。 怨疫 疫情來去惹人煩,有疫流傳心不安。 疫阻新春家路斷,兒孫躲疫不團圓。 學松 不畏嚴寒不畏冬,陪梅不畏冷寒風。 學松不畏雨激浪,不畏滄桑堆滿容。 第3法:第三、四兩句,轱轤而下,故第四句必有一二字與第三句相復,而又用“還”、“又”等字以緊系之,而第三句或者先用“已”字以啟其意。 惦念(新韻) 白云曼妙舞藍天,雛燕乘風過百關。 已去伊園學海處,何須還要淚伊園。 吟清雅苑 縷縷清風雅苑吹,高枝雅苑蘊新蕾。 如今雅苑繁花漫,雅苑繁花綠葉陪。 第4法:與前一法同,故三四兩句必有復字。較前一法為尤整齊耳。 東北望春(新韻) 向暖春風花候開,冰融殘雪化泥埋。 誰描水色生神畫,畫好何需筆墨裁。 第5法:首二句與末二句作今昔之比擬,故首二句多有'去歲'、'去年'等字,而三句多有'往年'、'本日'等字,而首二句與末二句又必有相復之字,以見呼應。 辛丑節日閑吟 一 往年節慶聚家歡,綠蟻香茗共笑顏。 今日疫情回路阻,兒孫笑臉窄屏傳。 二 往歲新春坐滿席,盈樽笑語膳饈齊。 今年兒寄桃符艷,忍看春聯目不移。 第6法:亦首二句與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較者,故首二句多用“前年”、“昨日”等字,而第三句則用“今日”、“今朝”等字,惟不以復字作呼應,斯與前法差異耳。 逛新萬達隨筆 前年角地默無聞,很少觀光人跡貧。 今日高樓鱗次櫛,眼福飽后又掏銀。 第7法:亦首二句與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較者,但于第三句用“今日”、“如今”等字,而首句則不用“昔年”、“去歲”等字,然其實指往日之意,固隱含于其中也。 曾經 椿萱庭院笑聲多,小妹婀娜舞伴歌。 今日鶯飛宅已老,門前還有那條河? 懷念玩友 活動室中常聚頭,搓麻游泳打臺球。 如今花色凋零落,不舍笑顏心底留。 第8法:第三句用“只今”、“惟有”四字作起,與前法小異。 澀 迷醉紅樓常入神,課堂課后借書頻。 只今唯有兒時夢,催筆涂鴉試作文。 第9法:以“如相問”三字置第三句后,其所問者何事,不必說明,但觀其第四句答詞,則其問意自顯矣。 答夫 晚入黌門學律吟,翻詞煉句總出神。 家夫不解如相問,了卻兒時一片心。 盼雁 仰望長空目色藍,春風已到細河邊。 花童老叟如相問,靚影回飛欲過關。 第10法:第三句用“借問”、“欲問”、“試問”、“為問”等字作起,其下并著以“何”、“誰”等字,以明其所問之事,而第四句則答之之詞也。 老柳 東君拂手細絲柔,皴色著裝翠以酬。 欲問明朝何所適,穿風沐雨越冬秋。 鄰居曬金 鉑黃項鏈早封存,鄰姐欲瞧無處尋。 金鏈手拿何問我,半床紙稿盡詩文。 第11法:第三句亦用 “為問”、“試問”等字作起,以三四兩句作連屬詰問語,故“無”、“幾”、“何”、“誰”等字著在第四句,而不在第三句。 變 復蘇萬物好春耕,犁地黃牛套鞅行。 唯問何時田里變?誰開機械漫阡鳴。 第12法:以第三句作詰問語,用“何”、“誰”、“幾”、“安”、“那”等字作起,或以第四句作答,或并第四句亦承上句一氣作問。 覽三.一八公園碑 以紀念阜新解放73周年 岸邊垂柳蕩光陰,日照細河冰色鱗。 幾處石牌何以記,烽煙歲月刻碑文。 第13法:亦以第三句作詰問語,但“何”、“誰”等字不著在句首而在句中。 題瑪瑙石《闖關東》 漫漫黃沙愁苦路,不知晝夜遠途長。 別離故土家何處,只盼東方出太陽。 第14法:第三、四兩句作連屬詰問語,而但于第三句冠以“如何”二字。 楓(新韻) 沐雨經霜葉賦情,山川裝點自然同。 如何色染千秋火,更炫旌旗萬里紅。 第15法:以第四句作詰問語,故“如何”二字,即冠其句首。 春雪(新韻) 梨花飄綣總紛紜,得霽風吹遍地痕。 水色長天迎季暖,如何催綠北山林。 望春 江南已是草花鮮,塞北田園仍在眠。 風煦冰酥枝蕩慢,如何盼爾到明天。 第16法:以“何如”二字冠第三句句首。 清明祭掃 兩道轍痕奔冢丘,黃沙和淚紙煙幽。 何如寄去相思苦,冥幣鮮花寸寸愁。 第17法:第三四兩句作連屬詰問語,故第三句必用“不知”二字作起,而第四句必用“何”、“幾”、“那”、“無”等字以足之。 耕 壟上機鳴種稼秧,農夫翹首盼歸倉。 不知汗浸多深土,可獲秋收萬擔糧。 第18法:第三句皆用“不知”二字作起,以用作詰問語,故其下必用“誰”、“何”、“多少”等字。 四月冷雨 忽起陰云花草凄,冷風吹牗雨聲急。 不知劫后蕊香落,溪水澆桃可入泥。 第19法:第三句亦用“不知”二字作起,但非用作詰問語,故其下不用“誰”、“何”、“多少”等字。 行 一路風塵七秩霜,全憑腳下印成行。 不知明日何云雨,弱體擔綱度晚陽。 第20法:“不知”二字,用在第三句三四二字,非詰問語,故其下無“誰”、“何”、“多少”等字,而第四句則或用“猶”、“還”、“又” 等字以呼應之。 膽結石 相依肝體一腔陪,同飲酸甜日日為。 苦膽不知石脹贅,惹來刃斬放新輝。 第21法:第四句皆用“不知”二字作起,以用作詰問語,故其后必綴以“何”、“誰”、“無”、“幾”等字。 五一看屏 閑情假日網游詳,覓友聊群各自忙。 美句絕聯相應對,不知誰更付衷腸。 第22法:第四句雖冠以“不知”二字,而卻非問語,故不用“誰”、“何”、 “無”、“幾”等字。 嘆春 迎來五月艷陽天,柳綠花繁細水潺。 紫燕呢喃何問我,不知春色去無還。 第23法:只第四句作詰問語,或但用“誰”、“幾”、“何”、 “無”等字,或兼用“知”字于其句首。 妹推夫夏照 天緣靚妹俏如花,更借荷茵伴影佳。 不怨飛霜徐落鬢,推夫輪椅幾新茬。 第24法:第四句用“知是”或“知有”、“知在”二字冠之,而第三句則必預言其所以知之之故也。 彩虹 伴雨伴陽懸上空,神奇奧妙帶飛騰。 迷宮宇宙幾多惑,知有公說道釋明。 第25法:第三句以“不如”或“不及”、“不似”、“輸與”、“輸他”等字作起,所以見彼此比較之意也。 常備不懈 新冠幾虐又言狂,入孔跟風危健康。 輸與螳螂捉在后,疫苗出甲設高防。 第26法:亦于第三句用“不及”、“不如”、“不似”等字,以見比較之意,特此二字不用在第三句首,而用在三四二字,斯與前一法稍異耳。 小滿 枝頭百鳥叫連天,迎季新苗遮地全。 綠葉不及瓜果惠,滋陰養補摞碟盤。 第27法:為第三句與第四句作比較者,故“不及”、“不似”、“不如”、“不比”、“輸與”等字,用在第四句之首。 童年鄉井 春歸夏至走流年,嘗遍江湖多少泉。 滿目琳瑯豪飲料,不及井水夢中甜。 第28法:只第四句前后自為比較,故“不似”、“不如”等字不著在句首而在句中。 老人歡歌 不言霜落滿頭花,眺望紅云映晚霞。 唱盡山歌情未了,嫗喉不似嫩聲娃。 第29法:以“分明”二字著在第三句首者。 賞荷 雨霽新荷暗放香,虹云映在小池塘。 分明要去賞郊外,一陣清風詩幾行。 第30法:以“分明”二字著在第四句首者。 贊詩詞班老師 講臺三尺筆耕作,墨雨輕滴箋化云。 一屆騷人傳粹寶,分明李杜賦詩文。 感冒 病來忽感衣衫重,疾去猶覺音帶寬。 不似毒菌侵病體,分明秋后我失顏。 第31法:以“一種”二字著在第三句首者。 賞荷 幽香縷縷自荷來,映日尖尖小韻裁。 一種情懷隨跡遠,熒屏內外賞花開。 第32法:“一種”二字著在第三句三四兩字。 幺妹 善目慈心藏傲骨,幫親助友獻衷腸。 生來一種豪情氣,難事煩愁可化祥。 第33法:第三句用表“記憶”之字(如“記得”、“長記”、“略記”、“猶記”、“猶憶”、“憶得”、“尚憶”、“還憶”、“偶憶”、“長憶”、“最憶”、“忽憶”、“空憶”、“卻憶”等),而第四句則其所憶之事也。 送別 行囊背起樂心眸,雙手揮搖腳步稠。 長憶娘親渾淚灑,當年不懂久別憂。 第34法:第三句用“莫怪”、“莫嫌”、“莫向”、“莫算”等字作起,而第四句則皆申明其意者也。 垂釣 凝神聚目靜心求,一抖長桿碧水流。 莫問垂漁魚幾尾,貪食誘餌上銀鉤。 第35法:“莫向”、“莫怪”等字著在第四句首,而第三句則先說明其意者也。 拍與自拍 方屏頻舉戀春秋,萬物隨機心底留。 一鍵永恒天地大,莫嫌框小不全收。 第36法:第三句用'不須'或'不用'二字作起者。 觀渾南長白橋 河床斷看落白扇,電掣洪流川逝息。 不用回眸常記憶,飛車晝夜匯鳴笛。 中國女排(新韻) 萬紫千紅朵朵花,嬌枝經雨戰胡涯。 不須喝彩心中論,一種精神永放華。 全紅嬋獲金牌(新韻) 自古貧家出孝子,紅蟬獲獎救娘親。 不須媒體多稱贊,猶見女兒心似金。 第37法:第三句用'問'、'道'、'說'、'語'、'望'、'指'等字,第四句則因其所問、所道之語也。 避暑 自古三伏多溽氣,好求兩岸享清流。 莫嫌皴柳風涼少,氣定神閑心自悠。 第38法:'說'字著在第三句第二字,故所說者不特第四句,便第三句后五字,亦所說之事也。 孫女歸來 突有嬌娃歸蓽來,升輝清舍百花開。 莫說隔久生疏冷,骨肉心連自帶乖。 第39法:第三句末解以'無一事'或'無個事'、'無他事'、'無別事'、'閑無事'、'清無事'三字,以見其所事者,惟第四句所云云而已。 陪孫女(新韻) 尋陰度夏有清涼,海味瓜鮮俱品嘗。 自覺逸致閑無事,樂陪孫女泳時光。 第40法:第三句以'無端'二字作起,所以示于首二句外,忽拔出他意也。 注疫(新韻) 頻誡專家講疫狂,輕心順耳不能詳。 無端民眾又核測,祿口人為惹禍殃。 “煙花”(新韻) 夏雨瀟瀟三整天,小區街面水成灣。 無端器械空閑置,翁嫗練功樓里歡。 第41法:第三句三四兩字用'最是'或'只有'、'惟有',而第四句則或用'照舊'、'猶還'等字以呼應之。 知秋(新韻) 一望秋田稻谷黃,菊楓秀色染詩行。 情真最是農夫趣,猶舉清樽喚酒香。 孫女欲學乒乓球(新韻) 顏悅球黃笑臉萌,拿拍學握不言輕。 感懷最是手磨破,依就堅持喊練功。 第42法:'最是'二字用在第三句首,與前法小異。 賞秋(新韻) 高粱仰臉曬薄云,麥谷低頭慰庶民。 最是一年收獲季,田園彩墨稻香村。 第43法:第三句首用一'縱'字或'任'、'總'字,而第四句則用'只'、'終'、'亦'、'也'、'猶'、'又'等以呼應之 惜秋(新韻) 南翔雁隊欲高飛,菊蕊籬前放翠微。 總有楓紅增艷色,亦懷夏夢送秋歸。 雪(新韻) 詩人筆下伴紅梅,玉宇花開爾作陪。 總是千枝尤爛漫,悄然又去喚春歸。 第44法:'縱'字用在第三句第三字者。 少時好友(新韻) 內外言行相竟通,韶華共賦故鄉同。 路長縱使鬢增雪,依能心色自然明。 第45法:'縱'字用在第四句首者。 十五圓月(新韻) 浩瀚繁星奉玉盤,蟾宮故事撰千年。 文人運筆吸足墨,縱是情稠頌不完。 第46法:第三句用一'似'字或'如'字以與他物作比,而第四句則聲名其類似之點也。 今日雨(新韻) 秋雨瀟瀟一片涼,多情賞景打懸窗。 如能欣閱江南景,一日當成兩日長。 屏中賞詩寫作業(新韻) 無景搜詞費腦多,欣聞詩友寫滹沱。 借圖翻閱如真景,待有機緣賞綠波。 第47法:第三句用'唯有'或者'獨占'、'只要'、'但有'二字作起,而第四句則或用'年年'、'時時'、'猶借'等字以吸應之。 楓瀾(新韻) 經風沐雨盼秋期,色變如花觸目奇。 猶占山巒紅爛漫,年年霜染紫薇衣。 環衛工人(新韻) 披星戴月掃塵埃,萬巷清潔汗水揩。 只要風花隨季轉,時時麗影順街裁。 第48法:'惟有'、'只要'等字著在第四句首者。 枯荷(新韻) 池寂遺香瀟影瘦,枯枝敗葉舉篙蓬。 霜凋岸柳全無色,唯盼東君送暖風 第49法:第三句以'自從'或'一自'作起者。 秋見蘆荻(新韻) 長堤邊處展芳華,畔水滋根泥里扎。 自有西風搖曳緊,隨聲作響亂飛花。 第50法:第三句以'好是'二字作起者。 多雪(新韻) 形將瓊屑幾層磨,撒落人間愛恨多。 如是天宮王母怨,考量大地可承托。 第51法:第三句以'若為'二字作起者。 訪友畫軒(新韻) 看水觀山小篆書,幽香古色畫熏屋。 若為尋覓芳馨處,展翅飛蝶入錦圖。 訪友畫軒二( 新韻) 老少同軒運墨忙,花兒朵嫩蘊幽香。 若為桑梓夕陽醉,樂力疾書筆畫祥。 第52法:第三句以'輕易'“等閑”二字作起者。 “漁浦山邊白鷺飛”嵌句 一 漁浦山邊白鷺飛,舟豐犁浪載魚歸。 等閑如似仙閣處,駕馭人生握幾回。 二 舟豐犁浪載魚歸,漁浦山邊白鷺飛。 輕易承托多負重,人生逐浪挽波回。 第53法:第三句以'正是'“恰當”二字作起者。 細河覆雪(新韻) 一 望雪 雪晴云淡日光寒,岸柳風梢擻似煙。 正是冬歇無號鳥,河披美玉罩銀川。 二 踏雪 岸柳垂枝睡眼眠,雪晴云淡日光寒。 恰時偶踏銀川玉,作響沙沙小曲添。 三 敘雪 冰封河凍葦花殘,翹首漁翁背手觀。 最是魚蝦河底靜,雪晴云淡日光寒。 第54法:第三句一二及四五字用'如此'二字者。 娛學(新韻) 蹣跚歷履獲豐收,效法學習樂趣悠。 如此堅持如此悅,且行且復不言休。 自娛(新韻) 依唐.羅隱《自譴》韻 閑來捻字賦清悠,幾仿詩人意不休。 如此效顰如此悅,夕霞淡墨寫春秋。 羅隱原玉 自遣 唐 · 羅隱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 第55法:第四句第一字用'又'字,第五字則用'一'字或'數'字、'幾'字,都盤算字也。 增歲(新韻) 飛逝光陰霜發添,購來新歷是年關。 梅花放蕊人增壽,又惹朔風一歲寒。 第56法:末句七字中前后三字皆名詞,但以中間一字連綴。 觀老年聲樂班年終匯演(新韻) 嫗翁聯演舞紅裝,妙韻清幽唱小康。 漫賞夕陽聽樂曲,洪湖水畔沙家浜。 宅靜(新韻) 村路縈心曲徑長,老宅育后李桃芳。 回眸一望來時遠,彰武縣連西六鄉。 |
|
來自: 雅藍jau49fcjhn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