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元中之原太溪穴 主講人:丁思元 太溪穴,又稱為“大溪”、“呂細”,首見于《靈樞經》,載于“九針十二原”篇:“陰中之太陰,腎也。其原出于太谿”。在《說文解字》提到,“大”為“天大,地大,人亦大。凡大之屬皆從大”,“太”者大也。“山瀆無所通者”謂之“谿”,意為山中沒有通達川流的小溝渠,這里“谿”用“谷”為部首而非“氵”,更便于我們理解古人的原意,且此穴在內踝與跟腱的間隙中,如居溝溪。 古人把“經氣運行”比作水流,“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輸”,經氣出于涌泉,經過然谷,到太溪的過程,也是經氣漸盛的過程。所以“太谿”二字也給我們帶來諸多信息,比如: 《古法新解會元針灸學》認為:“太溪者,山之谷通于溪,溪通于川。腎藏志而喜靜,出太深之溪,以養其大志,故名太溪”; 《經穴命名淺解》認為:“太溪,太指大、甚的意思。考腎水出于涌泉,通過然谷,聚流而成大溪。并由此處注入于海,因名太溪”; 《針灸穴名解》認為:“太溪......起于涌泉之泉,出于然谷之谷,本穴則猶溪澗之溪也......考人身最深莫過于腎,本穴由足下通之,亦太溪之意也”。 太溪又稱“呂細”,《說文解字》中“呂”為:“昔太岳為禹心呂之臣,故封呂侯”,細為“微也”,說的是這二字的直譯,但是筆者認為后一種解釋與穴位關系更為密切,即“呂”為古代音樂十二律中的陰律。細,弱、小也。此指穴內物質為純陰之液,意在形容穴內流行的經水,水面寬大而流動緩慢。
我們已經知道太溪的意思,那么下面我們來探究太溪穴的穴性。要了解太溪就要從它的歸經入手。首先,足少陰腎經的循行特點有如下:“屬腎,絡膀胱;上貫肝、膈,入肺中;絡心,注胸中”,說明其與許多臟腑、器官關系密切。 再從腎的生理功能來說,腎為先天之本,封藏人體元陰元陽,“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唐代王冰注言:“強于作用,故曰作強。選化形容,故云伎巧。在女則當其伎巧,在男則正曰作強”。且“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發,其充在骨,為陰中之少陰,通于冬氣”,“腎藏精,精舍志,腎氣虛則厥,實則脹,五藏不安”,更加體現腎的重要性。 太溪穴是腎之原穴,故為重中之重。《靈樞》曰:“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強調其治療作用;“五臟有疾也,應出十二原”,強調其診斷作用,古法診脈三部九侯,其中太溪穴為一侯,可察少陰經疾患。《診家正眼·沖陽太溪太沖》中提到:“凡病勢危篤,當候太溪以驗其腎氣之有無。蓋水為天一之元,資始之本也。故經曰:‘太溪絕,死不治’”。
太溪穴又是腎之輸穴,五行屬土,可根據太溪五行屬性來進行同經與異經補瀉。由此可見太溪穴可治療諸多疾患,臨床上應用范圍廣泛。
《針灸學》教材中列舉了太溪的主治病癥如下: 1.頭痛、目眩、失眠、健忘、遺精、陽痿等腎虛證; 2.咽喉腫痛、齒痛、耳鳴、耳聾等陰虛型五官疾患; 3.咳嗽、氣喘、咯血、胸痛等肺系疾患; 4.消渴,小便頻數,便秘; 5.月經不調; 6.腰脊痛,下肢厥冷,內踝腫痛。 太溪穴治療之廣泛可見一斑。為了讓大家更好的理解,筆者將太溪穴功效簡單歸納為以下兩點: 1.臟腑辨證:腎虛導致的疾病,耳部疾病、齒部疾病等; 2.經絡辨證:經脈所過,主治所及。 如果按照經絡循行的角度來看,足少陰經與齒聯系不如手陽明大腸經,與耳聯系亦不及手少陽三焦經,但按照臟腑聯系的角度來看則十分緊密,因為“腎開竅于耳”、“腎主骨生髓”和“齒為骨之余”說的都是其與腎臟的關系。 《景岳全書》說到:“腎虛而牙病者,其病不在經而在臟,蓋齒為骨之所終,而骨則主于腎也……是當以專補腎為主”; 《通玄指要賦》記載:“牙齒痛,呂細堪治”,這里太溪用來治療腎虛牙痛。 《靈樞·官針》曰:“陰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后少陰也”; 《素問·厥論》曰:“陽氣衰于下,則為寒厥”,故太溪可以通過升補陽氣來治療寒厥。 《針灸資生經·膺痛》載:“太溪,治乳腫賁膺”,作為腎經原穴,“肝腎同源”,故可用于治療胸部疾病。 《備急千金要方》中提到:“關元、太溪主泄痢不止”,取足少陰腎經之原穴太溪來補元陽, 使元陽充盛則上溫補脾陽而達到治療脾腎陽虛之泄瀉的目的。
以上這些都是通過針刺太溪來調補腎臟,也就是根據腎的生理特性來進行臟腑辨證,進而達到治療目的。
再從經絡辨證的角度來看,“經脈所過,主治所及”,太溪穴可治療諸多循經病癥如:足跟痛、腰脊痛、嗌中腫痛、真心痛等。
古籍中關于太溪記載較多的是治療“瘧證”,那么瘧是什么呢?《素問·瘧論》:“黃帝問曰:夫痎瘧皆生于風,其蓄作有時者何也?岐伯對曰:瘧之始發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頷,腰脊俱痛,寒去則內外皆熱,頭痛如破,渴欲冷飲”;“腎瘧者,令人灑灑然,腰脊痛宛轉,大便難,目眴眴然,手足寒,刺足太陽少陰”,眴同眩,目無常主也。灑灑然,惡寒毛聳之狀。《素問·刺瘧》提到“足少陰之瘧,令人嘔吐甚,多寒熱,熱多寒少”,《針灸甲乙經》記載:“足少陰瘧,令人嘔吐甚,多寒少熱,欲閉戶牖而處,其病難已,取太溪”,此處則提示其病情兇險,足少陰腎為水之臟,患病后可能寒化,但可以表現出虛熱或虛寒,《備急千金要方》也說過:“主瘧,咳逆,心悶不得臥,寒熱”。
太溪穴固然方便好用,但凡事都有利弊,更何況針藥,針灸所用不當亦可傷人,所以了解針刺的禁忌則尤為重要。有關太溪的刺灸禁忌,最早是在《備急千金要方》:“妊娠九月,足少陰脈養,不可針灸其經,足少陰內屬于腎,腎主續縷,九月之時,兒脈續縷皆成,無處濕冷,無著炙衣”,之后的《胤產全書》、《濟陰綱目》、《金針秘傳》等書都提到妊娠九月的婦不能針刺太溪,這一點為后世太溪的臨床應用提供了很好的借鑒意義。
總的來說,太溪穴臨床治療廣泛。對于治療腎之疾患,所謂“腎無實”,不外乎腎陽虛、腎陰虛,或其經脈所及的病癥。也可治療與腎有關的肝、肺、心、膀胱這些臟腑的病癥。具體如何應用,還要臨床進行辨證。無論是補是瀉,是針是藥,都需我們認真思考后方能施治,因為我們面對的是生命。望此篇淺談能為大家提供一些幫助,同時起到拋磚引玉之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