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沒有微博,也沒有微信,自然也發不了動態和朋友圈,那么古人要召示天下該怎么辦呢?最好的辦法自然就是立碑刻字,因此我們才能看到許多遺留下來的石碑。在歷史上最愛刻碑兩個朝代興許就唐宋了,所有也就有了歷史上罕見的“唐宋合碑”,雖然現在看起來很“和諧”(唐宋兩朝都在一個碑上),但是這石碑背后的故事卻讓人氣憤!到底為什么呢?今天就讓小編來給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這“唐宋合碑”也就是宋御制大觀五禮記碑,目前立于河北省大名縣的石刻博物館內。雖然叫“宋御制”,但它可是貨真價實的“唐碑”。根據《新唐書》的記載,此碑原為德政碑,在開成五年(公元840年),由唐文宗為節度使何進滔所刻,以紀念他鎮守魏州的功績,而撰寫碑文和書丹者正是大名鼎鼎的書法家柳公權。所以自德政碑落成以來,就成了當時文人墨客的“打卡”(學習書法)之地。那么唐碑現在怎么就成了宋碑呢?這背后的故事就讓人很心痛了!
北宋大官二年(公元1108年),此時距雕刻德政碑已經過去了268年。這一年,宋徽宗親修“五禮之制”,既吉禮、賓禮、嘉禮、軍禮、兇禮,并讓全國各地的縣府立石刻碑,并召示天下百姓。當時的朝廷左丞梁子美(也就是《水滸傳》中的梁中書),他為了討好宋徽宗,就將唐刻的德政碑改刻成了五禮記碑,也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宋御制大觀五禮記碑。那他為什么要這么做呢?
因為他是軍閥,軍閥任起性來,誰都擋不住!
這唐刻的德政碑體型巨大,有11米多高,3米多寬,而且厚度更是超過1米,重量也高達140多噸,另外它的造型還是“神龜馱碑”,頗具王者風范,算得上是天下獨一無二的石碑。
這塊石碑被梁子美一眼就相中了,他的小算盤打得很精明,如果以此碑來刻“五禮之制”,那算得上是給宋徽宗拍了個絕佳的“馬屁”。所以梁子美就索性將原碑上的文字全部磨掉,然后撰刻了“五禮之制”。但在唐碑側面的柳公權真跡還有遺留——開成五年正月(興許是給忘了),所以今天人們才能知道這段前塵往事。
對于梁子美這種鳩占鵲巢行為,小編感到很是氣憤。他自己為了省時、省力、省錢,就將如此珍貴的歷史文物破壞掉,然后刻上不該刻的東西——被他看上眼的東西,就是他的,這就是一種強盜邏輯。梁子美以為,他刻上是功績,以現在的眼光看來,他刻上的卻是恥辱。其實,像這樣的大肆毀壞歷史文物的行為,在歷朝歷代都有發生,可以說就是暴殄天物,若不然的話,現在能流傳下來的寶貝將會更多。
所以,我們要樹立起保護歷史文物和遺跡的意識,且不能貪圖一時的便利,就做出悔恨終身的事情。更不能為了謀取小利,就將民族和國家拋擲于腦后,要時刻都謹記著自己的身份,學習歷史和保護文物,就是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