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說》:在外地,過得不開心,跟不跟爸媽說?
2018年11月16日 00:11 新浪女性
原標題:《奇葩說》:生活在外地,我過得不開心,要不要跟爸媽說?
我知道,咱們的閨蜜群中有很多人獨自漂泊在異鄉,很多時候都倍感孤獨,也有很多委屈的時刻。
剛好周末看了最新一期的《奇葩說》,這個辯題真的很扎心,但也很符合我們大多數人的情況,在此分享給大家。
這期的辯題是:生活在外地,我過得不開心,要不要跟爸媽說?
但我發現我周圍做這兩種選擇的人都有,并且他們都過的很好。
選擇說的,全家一起攜手渡過危機,親子關系更加親密了;
選擇不說的,避免了讓父母操心自責,并且自己也快速成長為了一個成年人。
那么,到底該不該說,可以引用傅首爾的一句精辟言論:
親子關系沒有應該,就像內褲,每條都不同,樣子不重要,舒服最重要。
說與不說實際上就是安全型親子關系的一種投射。
一個朋友給我分享了這樣一個經歷:
生完孩子,自己產后抑郁,覺得日子過不下去了。那時候她唯一的指望就是自己的父母。
毫不猶豫地,她打電話給了身在外地的父母。
接通電話的那刻,她淚如雨下,父母沒說什么,隔天媽媽就來了。
后來看到她的情況實在不好,她爸爸提前辦了內退也過來陪她。
直到她的孩子3歲,父母一直未曾離開。
她笑著說自己可能是漂在外面最不獨立的人了,都結婚了還要父母照顧。
而且父母也說了,讓她不要離他們太遠,方便一直照顧她。
不知道為什么,明明是一個不夠獨立的故事,卻聽哭了很多人。
多么有安全感的親子關系,才能這樣毫無保留地向父母敞開自己的傷口,而父母也能穩穩接住。
但更多的人卻沒有勇氣說出來。
我見過很多戀愛、婚姻不幸福的女孩子,她們之所以一直堅守爛到底的感情,困在原地走不出來,就是因為沒有一個安全的后方可以回得去。
曾經有一個閨蜜給我們留言說,
我真的好累好累,當初不聽父母話遠嫁,如今過得不好,沒有臉跟他們說。
比起孩子的幸福,臉面算什么。
可是我們很多父母卻因為所謂的一點臉面,親手斬斷了孩子的所有退路。
沒有完美的關系,但我們可以選擇做真實的父母。
選手發言中,席瑞的經歷還是蠻讓我動容的。
他說自己成長在一個單親家庭,生怕自己跟別人不一樣。
他的媽媽小心翼翼地維護著他的自尊,保持著所謂的體面。
明明沒有錢,還要在他面前假裝很有錢;明明過的很辛苦,卻還要在他的面前偽裝成云淡風輕的樣子。
于是,長大后的他也完美復制了這種模式,只報喜不報憂,活的無比懂事。
可是,我們都忘了,實際上親情最不需要懂事。
因為任何親密關系的建立就是通過不斷暴露彼此的缺陷和不幸來增強的。
一個人越是完美,跟別人建立親密關系就越艱難。
當你小心翼翼地包裹自己的不幸時,別人怎么好意思向你敞開傷口。
親子關系也是如此。
很多女人離不了婚最大的原因也是因為孩子,美名其曰要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
可是這種形式上的完整,你以為孩子沒有感覺么,他們實際上也是在小心翼翼地配合你的表演。
你生動地在給孩子演繹:明明不相愛,但依舊可以委曲求全在一起。
這樣的婚戀觀教育起來的孩子又怎么會有自我,遇到渣男,又怎么能及時止損,怎么有勇氣從頭再來。
所以,還是那句話,你希望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你就先去做一個什么樣的人。
不求完美,只求真實。
因為只有你先不戴面具,孩子才可能不戴面具。
PS:
辯論結束之后,我一直在想,我不開心的時候,選擇不告訴父母。
可是如果我的孩子跟我一樣選擇不告訴我,我會怎么樣?
毫無疑問,我會很傷心。比起自責和愧疚,我更希望我們之間可以坦誠相待,風雨同舟。
來源:彬彬有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