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氣 一名“呵濁吸清”。征晨起床,或午睡西即寸,張口微微呵出濁氣(圖37),隨即用鼻吸入清氣.吞咽入艘,如吞食狀。做8一24次。要在空氣清新的地方呼吸。呼氣宜緩而長.吸氣則任其自然。吞咽時咽喉部有所感覺,同時用意把清氣送至臍下e此法包括呵、咽、吞.缺一不可。 咽津 練功時口腔中常使有津液滋潤枯膜,津液稍多時,隨時咽下,而不可吐棄(圖38). 口苦舌干無津。或因咽痛內熱,則宜張口呵氣ro余次.并以舌攪口,使津液滿,隨即咽下.再反復呵、攪、咽,做若干迫。咽津能補五臟之氣。飯前咽津,有增食欲,助消化之效。此外,呵氣、咽津也有平肝息怒的作用。遇事將發怒,可用此法自我克制.舊稱“忍功.。 抵額 一名“拄額"。練導引術或氣功時,一般用舌尖輕抵上額(圖39),如此津液自生,而無口干之虞。 攪口 一名“攪舌”,古代也稱為“赤龍攪水’。用舌細細攪抹口腔各部,包括牙齒、牙靚等部位(圖40)。這也是古人沽口生津和預防口腔疾患的妙法。 揉齦 用一手拇指與中指相對揉牙配。但不是直接用手指接觸牙翻,而是隔著面煩揉動(圖41),使勁力透入牙釀部位,借以起到促進新陳代謝的作用。不計次數,以能細細地揉遍為度。 鼓漱 以舌攪口待津液滿口時,可接做此式,鼓漱36次(圖42),然后,再做咽津,分三口把鼓漱后的津液吞下,如吞咽硬物狀。吞咽時喉部應泊舊有聲。并想象把津液直送到小腹的丹田部位。以上二者結合,古稱‘漱咽”。《分行外功訣))說“漱咽灌溉五臟,可常行之”。 叩齒 一名“筑齒.,又名“健齒。使上、下牙輕輕互叩.得得有聲(圖43),每練做36次。 能堅牙固齒,補腎生津,也能集心神。古代有的傳統導引套路,每練一式之后,都加“叩齒、吐納、漱咽”.如《陳希夷導引坐功圖勢》便是這樣. 咬牙 練閉氣法時咬緊牙齒(圖44),可增力最。《分行外功訣》則說:“凡小便時,閉口,咬緊牙齒,除齒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