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論古代八卦坐標南方與上方合并 這是古代宇宙模型“天地日月蓋天圖”,乾天在上,坤地在下,離日居左(東),坎月居右(西)。
先天八卦圖是以“天地日月蓋天圖”為四正細化而來: 荀爽注《周易·系辭傳》“陰陽之義配日月”云:“乾舍于離,配日而居。坤舍于坎,配月而居。”是以乾天居南,以坤地居北。 那么,為何乾天居于南方,坤地居于北方呢? 因為古人以“日月經行”為天,也就是黃道、白道,而以黃道為主。 洛陽是古代中原地區的中心,北緯34°,春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0°,該日正午太陽高度=90°-34°-0°=56°。 太陽仰角56°,既是前方又是上方。 即使作為大地坐標的后天八卦,南方有上、北方有下之義。南方離火炎上,北方坎水潤下。
二、《陰陽離合論》的坐標系
《陰陽離合論》的坐標系問題,是中醫學術史上的難點。《陰陽離合論》的坐標是綜合性的,不同于現代數學的坐標系。這里筆者總結為: 前后坐標論太沖, 上下坐標論廣明, 左右坐標論兩側, 外內坐標論太沖。
《內經·素問·陰陽離合論篇第六》(《太素卷五·陰陽合篇》): 黃帝問曰:余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成一歲,人亦應之。今三陰三陽,不應陰陽,其故何也?岐伯對曰:陰陽者,數之可十,推(離)之可百,數(散)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 【語譯】 黃帝問道:我聽說天是屬陽的,地是屬陰的,日是屬陽的,月是屬陰的,由于天地日月的運轉,經過三百六十五天,成為一年。人體也與之相應。但是現在人體的三陰三陽和四時五行陰陽不相符合,這是什么原因呢?歧伯回答:陰陽,由一數到十,由十又可分到百,由百可散為千,由千又可推到萬,由萬再推演下去,是數不盡的。但是,它的根本規律卻只有一個。 【解讀】 《陰陽離合論》要參照《靈樞·陰陽系日月》: 黃帝曰:余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其合之于人,奈何?岐伯曰:腰以上為天,腰以下為地,故天為陽,地為陰。故足之十二(經)脈,以應為十二月,月生于水,故在下者為陰;手之十指,以應十日,日主(生于)火,故在上者為陽。……故足之陽者,陰中之少陽也;足之陰者,陰中之太陰也。手之陽者,陽中之太陽也;手之陰者,陽中之少陰也。腰以上者為陽,腰以下者為陰。……黃帝曰:五行以東方(為)甲乙木王(主)春。春者,蒼色,主(有)肝,肝者,〔主〕足厥陰也。今乃以甲為左手之少陽,不合于數,何也?岐伯曰:此天地之陰陽也,非四時五行之以次行也。且夫陰陽者,有名而無形,故數之可十,離(推)之可百,散(數)之可千,推之可萬,此之謂也。 按: 《陰陽離合論》是“人體陰陽(中氣)”的范疇,而不是“四時五行”的范疇。《靈樞·陰陽系日月》把最常用的陰陽稱為“四時五行”,把人體陰陽中氣稱為“天地陰陽”,這里的“天地”是指人體上下(以腰為中線),“腰以上為天,腰以下為地,故天為陽,地為陰”,腰,就是《陰陽離合論》所說的“中身”。 《陰陽離合論》是以足三陰三陽經立論的,三陰三陽經都是根起于足部(腰以下為陰),故皆并合(合)于“陰中”,而離分(離)于三陰三陽。
天覆地載,萬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則出地者,命曰陰中之陽。陽予之正,陰為之主。故生因春,長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則天地四塞。陰陽之變,其在人者,亦數之可數(散)。 【語譯】 有天的覆蓋,大地的承載,萬物得以生長。當它們還未出于地面的時候,叫做陰處,也叫陰中之陰;當它們才出地面的時候,叫做陰中之陽。陽施予正氣,萬物方生,陰為主持,群形乃立。所以萬物的發生,是依靠春氣的溫暖;萬物的滋長,是依靠夏氣的炎熱;萬物的收成,是依靠秋氣的清肅;萬物的收藏,是依靠冬氣的寒冽。如果四時失常,那么天地之間就會閉塞不通。這種陰陽的變化,就人體來講,也是如數之可分為百千萬一樣。
帝曰:愿聞三陰三陽之離合也。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后曰太沖。太沖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太陽根起于至陰,結于命門,名曰陰中之陽。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名曰太陰,太陰之前,名曰陽明,陽明根起于厲兌,名曰陰中之陽。厥陰之表,名曰少陽,少陽根起于竅陰,名曰陰中之少陽。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摶、傳),命曰一陽。 【語譯】 黃帝說:我希望聽你講一下三陰三陽分離與合并的情況。 岐伯說:圣人面向南站立,前方名叫廣明,后方名叫太沖。在這個后方的太沖位置,它的“地平”叫少陰,在少陰經之上是太陽經,太陽經的根部起于足部的至陰穴(足小指外側),其上端結于命門晴明穴,所以叫陰中之陽。 然后以腰為界,腰以上為陽,所以也叫廣明,在這個上方的廣明位置,它的下邊,叫做太陰,太陰的前面,叫做陽明。陽明經的根部起于足部的厲兌穴(足第二趾末節外側),所以叫陰中之陽。 (厥陰是陰氣已盡,開始重新向陽轉化,所以)厥陰之表,叫做少陽,少陽經根部起于竅陰穴(足第四趾末節外側),所以叫陰中之少陽。 因此三陽經分合的情況,太陽主表為開,陽明主里為闔,少陽介乎表里之間為樞。三經之間,并不相互排斥,而是互相聯系著的。脈搏跳動有力而不浮越,叫做一陽。
【解讀】 前后坐標論太沖: “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后曰太沖”,廣明源自《易經》的“大明”,大明即日,廣明則為人向日明之處。中原地區日中仰角56°,所以前上方為“廣明”。廣明、太沖相當于《易經》“太極生兩儀”的陽儀、陰儀。 先以前方為廣明,后方為太沖。只論后方太沖位置,這里下為少陰,上為太陽。太陽經根起于至陰,結于命門晴明穴,名叫陰中之陽。 上下坐標論廣明: 然后以中身以上為廣明,只論上方廣明位置,這里下為太陰,上為陽明。陽明根起于厲兌,其上端結于額角的頭維穴,名叫陰中之陽。 左右坐標論兩側: 身體兩側,下為厥陰,上為少陽。少陽根起于竅陰,其上端結于耳部的聽宮穴,名叫陰中之少陽。 異結同根論離合: 三陽皆根于足,足為艮卦(跟、腿皆從艮),艮,根也,接地之處,故三陽皆合并根于陰,而各自分離,三陽開、闔、樞,故曰三陽之離合。太陽主表為開(好像外門的開關),陽明主里為闔(好像外門的門扇),少陽介乎表里之間為樞(好像外門的轉軸)。 開,《太素》作“關”,開與關都是門閂(今之門鎖)的職能。 闔,《說文》:“門扇也。”《爾雅·釋宮》:“闔謂之扉。”闔,本義是門扇的實體。把“闔”簡化為“和”或“合”都是錯誤的,這是近來中醫界常犯的錯誤。闔,既不是離合、閉合的“合”,更不是《老子》“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的“和”。 樞,門戶上的轉軸。 帝曰:愿聞三陰。岐伯曰:外者為陽,內者為陰,然則中(沖)為陰,其沖在下〔者〕,名曰太陰,太陰根起于隱白,名曰陰中之陰。太陰之后,名曰少陰,少陰根起于涌泉,名曰陰中之少陰。少陰之前,名曰厥陰,厥陰根起于大敦,(陰之絕陽,)名曰陰之絕陰。是故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陰。 陰陽沖沖,(積)傳為一周,氣里形表而(為)相成(者)也。 【語譯】 黃帝說:我希望再聽你講講三陰分離與合并的情況。岐伯說:在外的屬陽,在內的屬陰,既如此,那么沖脈就屬陰,沖脈下部叫太陰,太陰脈根起于足大指的隱白穴,叫做陰中之陰。太陰的后面,叫做少陰,少陰脈根起于足心的涌泉穴,叫做陰中之少陰。少陰的前面,叫做厥陰,厥陰脈根起于足大指端的大敦穴,叫做陰之絕陰。因此三陰分離與合并的情況,太陰是三陰之表為開,厥陰是三陰之里為闔,少陰在表里之間為樞。三者之間,并不互相排斥,而是互相聯系的,脈搏跳動有力而不偏沉,叫做一陰。 陰陽之氣,沖沖往來,一日一夜行于人身一周,周而復始,這是五藏六腑的氣里形表之間相互為用的結果啊。 【解讀】 外內坐標論太沖: 中,沖也。即沖脈,又叫太沖脈,沖脈與生殖功能關系密切,女性“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素問·上古天真論》) 以太沖脈為定位,它的下邊是太陰。太陰根起于隱白,結于上腹部的太倉,名叫陰中之陰。 太陰之后,名曰少陰。少陰根起于涌泉,結于頸喉的廉泉穴,名叫陰中之少陰。 少陰之前,名曰厥陰。厥陰根起于大敦,結于胸部的玉英而下絡于膻中穴,名叫陰中之絕陰。 異結同根論離合: 三陰皆根于足,足為接地之處,皆根于陰,故曰陰中,這是合。三陰各位居表、里、中,這是離。太陰為開(好像內門的開關),厥陰為闔(好像內門的門扇),少陰為樞(好像內門的轉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