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了玄醫道傳承2019-12-19 痛瀉要方 《景岳全書》引劉草窗方 痛瀉要方陳皮芍,防風白術煎丸酌, 補瀉并用理肝脾,若作食傷醫更錯。 【歌訣總括】 痛瀉要方由炒白術、白芍、陳皮、防風組成,具有瀉肝補脾,治療腹痛泄瀉的功效,是治療肝旺脾虛所造成的痛瀉的主要方劑,此類泄瀉瀉必腹痛,瀉后痛緩,切不可作為飲食積滯進行治療。 【歌訣詳解】肝脾不和病證的發生存在兩種病因,一類病在肝,另一類病在脾。病在肝,即肝氣偏旺,疏泄偏過,橫犯脾胃,癥狀以脅肋疼痛、腹痛滿悶為主,稱為“木旺乘土”;治療時當以疏肝柔肝為主,代表方為四逆散。病在脾,即脾氣偏虛,肝氣正常疏泄,克制脾胃,于脾即顯太過,癥狀以腹痛腹瀉為主,瀉必腹痛,瀉后痛緩,稱為“土虛木乘”;治療時當以補脾疏脾為主,兼以柔肝,也被稱為“扶土抑木”法。 方中白術苦甘而溫,補脾燥濕以治土虛。白芍酸寒,柔肝緩急止痛,與白術相配,于土中瀉木,二藥為補脾柔肝的基本組合。陳皮辛苦而溫,理氣燥濕,醒脾和胃。此方少量防風與白術、白芍相伍,辛能散肝郁,香能疏脾氣,而且防風具升散之性,且有燥濕止瀉之功,防風入脾經,在這里還用作脾經引經之藥。全方可以補脾勝濕而止瀉,柔肝理氣而止痛,使脾健肝柔,痛瀉自止。 【應用點睛】本方在臨床上經常用于腹瀉的治療,對脾虛肝旺引起的腹瀉,具有很好的療效。肝主疏泄,與情志相關,因此,與情志變化相關的腹瀉尤其適于本方的治療,如腸易激綜合征、神經性腹瀉、甲亢性腹瀉等,療效甚佳。 此外,本方還可治療急慢性腸炎、慢性結腸炎、潰瘍性結腸炎、過敏性結腸炎、功能性腹瀉、小兒消化不良等證屬脾弱肝旺者。 【名言名句】《醫方考》:“瀉責之脾,痛責之肝;肝責之實,脾責之虛,脾虛肝實,故令痛瀉。” 痛瀉要方 《丹溪心法》 【組成】白術炒,三兩(90g) 白芍藥炒,二兩(60g)陳皮炒,一兩五錢(45g) 防風一兩(30g) 【用法】上細切,分作八服,水煎或丸服(現代用法: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功用】補脾柔肝,祛濕止瀉。 【主治】脾虛肝旺之痛瀉。腸鳴腹痛,大便泄瀉,瀉必腹痛,瀉后痛緩,舌苔薄白,脈兩關不調,左弦而右緩者。 【方解】痛瀉之證由土虛木乘,肝脾不和,脾運失常所致。《醫方考》說:“瀉責之脾,痛責之肝;肝責之實,脾責之虛,脾虛肝實,故令痛瀉。”其特點是瀉必腹痛。治宜補脾抑肝,祛濕止瀉。方中白術苦甘而溫,補脾燥濕以治土虛,為君藥。白芍酸寒,柔肝緩急止痛,與白術相配,于土中瀉木,為臣藥。陳皮辛苦而溫,理氣燥濕,醒脾和胃,為佐藥。配伍少量防風,具升散之性,與術、芍相伍,辛能散肝郁,香能舒脾氣,且有燥濕以助止瀉之功,又為脾經引經之藥,故兼具佐使之用。四藥相合,可以補脾勝濕而止瀉,柔肝理氣而止痛,使脾健肝柔,痛瀉自止。 【運用】 1.辨證要點本方為治肝脾不和之痛瀉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腸鳴腹痛,大便泄瀉,瀉必腹痛,瀉后痛緩,脈左弦而右緩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久瀉者,加炒升麻以升陽止瀉;舌苔黃膩者,加黃連、煨木香以清熱燥濕,理氣止瀉。 3.現代運用本方常用于急性腸炎、慢性結腸炎、腸道易激綜合征等屬肝旺脾虛者。 【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丹溪心法》卷2:“痛泄。” 2.方論選錄汪昂《醫方集解·和解之劑》:“此足太陰、厥陰藥也。白術苦燥濕,甘補脾,溫和中;芍藥寒瀉肝火,酸斂逆氣,緩中止痛;防風辛能散肝,香能舒脾,風能勝濕,為理脾引經要藥;陳皮辛能利氣,炒香尤能燥濕醒脾,使氣行則痛止。數者皆以瀉木而益土也。” 注意警示:本文內容僅為普及中醫知識,僅供參考,不做為處方,不構成任何之建議、推薦或指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