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之際文學家曹植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生于東武陽(今山東莘縣,一說鄄城),是曹操與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為陳王,去世后謚號“思”,因此又稱陳思王。 曹植是三國時期著名文學家,作為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與集大成者,他在兩晉南北朝時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賦》《白馬篇》《七哀詩》等。后人因其文學上的造詣而將他與曹操、曹丕合稱為“三曹”。其詩以筆力雄健和詞采畫眉見長,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為宋人所編。曹植的散文同樣亦具有“情兼雅怨,體被文質”的特色,加上其品種的豐富多樣,使他在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南朝宋文學家謝靈運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的評價。文學批評家鐘嶸亦贊曹植“骨氣奇高,詞彩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粲溢今古,卓爾不群。”并在《詩品》中把他列為品第最高的詩人。王士禎嘗論漢魏以來二千年間詩家堪稱“仙才”者,曹植、李白、蘇軾三人耳。 《銅雀臺賦》是三國時期曹植在河北省邯鄲市臨漳鄴城銅雀臺落成時所作,為漢賦中的經典作品,文辭華美。當時銅雀臺建成后曹操召集文武在臺前舉行比武大會,又命自己的幾個兒子登臺作賦。其中曹植下筆成章,做出這部作品。曹操完成北方的霸業后,用了三年時間建成金鳳、銅雀、冰井三臺。金鳳、冰井二臺的建成更加襯托出主臺銅雀臺的高大與恢弘。曹操興高采烈,傳令在銅雀臺上大宴三天,并聚集眾多文人在銅雀臺上寫文吟詩作賦,那是怎樣的一番熱鬧情景呢? 曹操在群臣和文人們的簇擁下游覽三臺。但見金鳳臺高56米,南北長122米,東西寬70米。冰井臺位于三臺最北端,其高長寬與金鳳臺相同,不同之處是臺上有一口藏冰的深井。銅雀臺為主臺,高70米,最為壯觀。從銅雀臺最高處往下望去:鄴城街道如織,商鋪林立,車馬穿梭,人流如潮,一派繁榮景象。 銅雀臺還是中國文學史上有名的建安文學的發源地。曹操把銅雀臺作為詩歌和文學創作的樂園,聚集了一大批有才華的文人,在銅雀臺上創作了許多的傳世佳作。建安文學的創作人中有一個重要的女才子,她就是曾流落匈奴12年的蔡文姬。蔡文姬也與銅雀臺結下過不解之緣,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曹操占據北方之后,想起恩師蔡邕無子,只有蔡文姬一女,被匈奴扣留,一直十分掛念。建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208年,曹操派人攜黃金千兩,白壁一雙,將蔡文姬從匈奴贖回。 蔡文姬回來后,按照曹操的意愿,參加了撰寫《續漢書》的工作。三臺建成后,曹操又把蔡文姬請到銅雀臺上,與眾多文人一起飲酒作賦。 蔡文姬飽含深情,寫下并演唱了流傳后世的《胡笳十八拍》:胡虜強盛,烽火遍野,民卒流亡,一生辛苦兮緣別離,志意乖兮節義虧…… 后來,出于軍事防御的需要,曹操又在銅雀臺南北分別建造了金鳳臺和冰井臺,合稱為三臺。銅雀臺位于三臺中間,三臺用閣道式浮橋相連接,使得銅雀臺更加壯觀。 歷經千年,由于漳河數次泛濫,原本巍峨壯麗的銅雀臺已經被淹沒了。時至今日,只有和它相鄰的金鳳臺留下了一些遺跡,訴說著三國時那段驚心動魄的歷史。 近年來,為了拍攝電視劇《三國演義》,在河北涿州,人們根據歷史資料和金鳳臺遺址的基礎規模復原了銅雀臺以及金鳳臺和冰井臺,讓這一著名的古代建筑再次在重現世人眼前。 銅雀臺前臨河洛,北臨漳水,虎視中原,頗顯霸王氣派;其樓臺建筑飛閣重檐,樓宇連闕,雕梁畫棟,氣勢恢宏。銅雀臺上有房舍數百,儲存有大量的生活用品,臺下有景色秀美的銅雀園,的確是曹操金屋藏嬌,晚年享受的好地方,但是與大喬、小喬無關。 建安十五年,曹操擊敗袁紹及其三子,并北征烏桓,平定北方。于是在鄴建都,于漳河畔大興土木修建銅雀臺,高十丈,分三臺,各相距六十步遠,中間各架飛橋相連。然后曹植做出這部作品。 曹操聽后大為贊賞,封其為平原侯,并勉勵說:“吾昔為頓丘令,正值二十初度,思當時所行,無愧于今。今汝已長成,可不勉哉!” 原文【《三國志》版】 引《三國志·魏書十九·任城陳蕭王傳》裴松之注收錄的《銅雀臺賦》: 從明后而嬉游兮,登層臺以娛情。 見太府之廣開兮,觀圣德之所營。 建高門之嵯峨兮,浮雙闕乎太清。 立中天之華觀兮,連飛閣乎西城。 臨漳水之長流兮,望園果之滋榮。 仰春風之和穆兮,聽百鳥之悲鳴。 天云垣其既立兮,家愿得而獲逞。 揚仁化于宇內兮,盡肅恭于上京。 惟桓文之為盛兮,豈足方乎圣明! 休矣美矣!惠澤遠揚。 翼佐我皇家兮,寧彼四方。 同天地之規量兮,齊日月之暉光。 永貴尊而無極兮,等年壽于東王。 廣為流傳的另一個版本: 從明后以嬉游兮,登層臺以娛情。 《銅雀臺賦》《銅雀臺賦》見太府之廣開兮,觀圣德之所營。 建高門之嵯峨兮,浮雙闕乎太清。 立中天之華觀兮,連飛閣乎西城。 臨漳水之長流兮,望園果之滋榮。 立雙臺于左右兮,有玉龍與金鳳。 連二橋于東西兮,若長空之蝦蠑。 俯皇都之宏麗兮,瞰云霞之浮動。 欣群才之來萃兮,協飛熊之吉夢。 仰春風之和穆兮,聽百鳥之悲鳴。 天云垣其既立兮,家愿得而獲逞。 揚仁化于宇內兮,盡肅恭于上京。 惟桓文之為盛兮,豈足方乎圣明! 休矣美矣!惠澤遠揚。 翼佐我皇家兮,寧彼四方。 同天地之規量兮,齊日月之暉光。 永貴尊而無極兮,等君壽于東皇。 御龍旗以遨游兮,回鸞駕而周章。 恩化及乎四海兮,嘉物阜而民康。 愿斯臺之永固兮,樂終古而未央。 孔明用計激周瑜時把銅雀臺賦中的“連二橋于東西兮,若長空之蝦蠑”改成了“攬二橋于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以此激怒周瑜,堅定他作戰的決心。在原詩中,蝃蝀就是虹,二橋指從銅雀臺出發連接金虎臺和玉龍臺的兩座橋。古代'喬’和'橋’是一回事。剛好周瑜和孫策的妻子姓喬。所以很容易產生錯覺。另:《銅雀臺賦》作于建安15年,赤壁之戰發生于建安13年,應該是羅貫中引用時忽略了成文時間,也可證明這是演義虛構情節。 【《三國演義》版】 小說《三國演義·第四十四回》中的《銅雀臺賦》: 從明后以嬉游兮,登層臺以娛情。 見太府之廣開兮,觀圣德之所營。 《銅雀臺賦》《銅雀臺賦》建高門之嵯峨兮,浮雙闕乎太清。 立中天之華觀兮,連飛閣乎西城。 臨漳水之長流兮,望園果之滋榮。 立雙臺于左右兮,有玉龍與金鳳。 攬二喬于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 俯皇都之宏麗兮,瞰云霞之浮動。 欣群才之來萃兮,協飛熊之吉夢。 仰春風之和穆兮,聽百鳥之悲鳴。 云天亙其既立兮,家愿得乎雙逞。 揚仁化于宇宙兮,盡肅恭于上京。 惟桓文之為盛兮,豈足方乎圣明? 休矣美矣!惠澤遠揚。 翼佐我皇家兮,寧彼四方。 同天地之規量兮,齊日月之輝光。 永貴尊而無極兮,等君壽于東皇。 御龍旗以遨游兮,回鸞駕而周章。 恩化及乎四海兮,嘉物阜而民康。 愿斯臺之永固兮,樂終古而未央! 跟《三國志》中的《銅雀臺賦》相比,《三國演義》中的《銅雀臺賦》有很多內容為后人自行添加,如“攬二喬于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 【譯文】跟隨丞相,游春觀景,登上了銅雀臺,歡娛之情油然而生。 仰臉望天,天空顯得無比開闊,低頭看地,地上記載著丞相的偉績. 這真是個雄偉而高大的建筑,兩邊的高臺好似漂浮在太空。 美麗的飛閣高接云天,遠遠地連著西城。 可以看到漳河之水曲彎流長,亦可看到座座花園郁郁青青。 (在這里)左右還有另兩座高臺,臺上有龍鳳的金玉雕像。① 而東西兩側又有兩座高橋,如同空中彩虹一般。 (在這里)低頭可看到皇都的宏大壯麗之美,抬頭則見云霞的輕慢浮動之美。 (于高臺上)喜悅于眾多才子的爭相薈萃,好似周文王夢見飛熊而得太公望。② (如此得意之下)仰頭享受春風的溫暖輕柔,聞聽春季百鳥那宛如幼嬰哭泣般的嚶嚶鳴叫。 直達天云的高臺既然都已經立起來了,那么家父的愿望必定能實現! 對天下施以仁政,使得人們對京都倍加恭敬。 這樣還要說只有齊恒公和晉文公所治理的才算是盛世,這種人豈明白到底何為圣明之君? 就(像家父管理的)這樣已經很好了!恩惠和恩澤已經遠揚于天下了! 這般成功地輔助了皇帝,安定了四方啊! (家父)順天地的規律而行,其輝煌的光芒如同日月一般! (這般人物)應該永遠尊貴而沒有終止的一天,其地位會和東皇太一般,其年歲也會和東皇太一一樣長壽③ (他會)拿著龍旗遨游天地,駕著鸞車周游瀏覽。 其恩德廣布五湖四海,美好的事物越來越多,百姓也安康。 希望這臺子永遠牢固,快樂的心情永遠都不會結束。 【注釋】①龍鳳的金玉雕像:原文里的玉龍與金鳳指的是銅雀臺旁邊的另兩座高臺,一為冰井臺,一為金鳳臺,曹植謂之玉龍與金鳳。 ②周文王夢見飛熊而得太公望:太公望即姜太公。傳聞周文王夢見奇像,譯夢為“虎生雙翼為飛熊,必有貴人相助”,后來果然有姜太公相助。曹植此說是指家父必有貴人相助,得以成大業。 ③東皇太一:是漢代人崇敬的太陽神,是《九歌》中最高天神,人首鳥身。 ![]() |
|
來自: 思健太gncxmy8v > 《7~12先秦漢晉文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