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懷寧,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作為一個每天都要與各色來訪者打交道的心理咨詢師,我確實會感覺內心能量的消耗。但這消耗不是簡單地因為接收到情緒垃圾,實際上,每天我聽的那些來訪者們的傷心事并不對我真正構成消耗。我內心的耗竭感主要來自以下三個方面: 一、應對并安撫一些狀態相對不穩定的來訪者的突發狀況,比如他們臨時給我發微信,打電話,我需要在處理日常事務的同時分出時間和精力去應對這些事。臨時被打亂計劃會給人帶來分外明顯的耗竭感,尤其是在日程表排得比較滿的時候。 二、由來訪者所講述的故事或宣泄的情緒而引發的我的內心的動蕩。 心理咨詢師是以自己為器,更準確一點說,是以自己對生活的認識,對人性的理解為器,來兜住來訪者內心的惶恐、不安、迷茫與絕望。我自己必須很堅定,才有力量穩住、兜住我的來訪者。 而如果對方所展現的事實或者表達出的情緒,觸動了我整個系統里的弱點或者盲點,就有可能引發我的存在式焦慮。這種時候,我內心的能量就會消耗得比較大。 三、自己因為長時間相對固化的生活模式而產生的內心鈍化。 作為一個心理咨詢師兼自媒體作者,每周我都會有一些固定的任務需要完成,再加上一些長程來訪者規律的咨詢安排,其實我的生活在某種程度上是被框住的,可調整的余地并不像旁人想象中的自由職業者那么大。 規律的工作容易讓一個人的內心鈍化,但我的工作偏偏要求我要保持敏銳,還有對生活的熱情與洞察。因此,我需要去給生活找到熱情與力量的源泉來克服鈍化感,而這就需要我經常在現有生活的基礎上進行調整,這種調整在一開始必然需要消耗能量。 因此,如果有一天我崩潰了,那么請不要單純地認為我是被來訪者的負面情緒擊垮了。相信我,我的“死因”肯定要復雜得多……T_T 作者簡介:曹懷寧,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咨詢實踐超千小時,主擅領域包括婚戀情感、人際交往、兩性心理、人生規劃、家庭關系等。自2011年開通新浪微博以來,粉絲六萬多人,堅持定期回復私信,無私為近六千名求助者提供咨詢,咨詢解答超千萬字。《婚姻與家庭》雜志特邀專家,多家媒體簽約撰稿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