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陽國志·卷一巴志》:“華陽之壤,梁岷之域,是其一囿;囿中之國,則巴蜀矣。其分野,輿鬼、東井。其君,上世未聞。五帝以來,黃帝、高陽之支庶,世為侯伯”。 “五帝以來,黃帝、高陽之支庶,世為侯伯”這句話應該是“其君,上世未聞”的補注,是用來說明巴蜀的遠祖并不是黃帝、高陽的支庶。高陽就是顓頊,五帝之一。 “其君,上世未聞。五帝以來,黃帝、高陽之支庶,世為侯伯”這段話應該理解為:“沒有查到有關巴蜀遠祖的歷史記載。五帝以來,黃帝和高陽的后人,累世都是侯伯”。既然黃帝、高陽的后人世為侯伯,然而巴蜀既不是侯,也不是伯,巴受封于周王朝的子爵,蜀是未獲商周封爵的,巴蜀自己稱王,因此巴蜀怎么可能是五帝以來“世為侯伯”的黃帝高陽后裔呢? 如果說巴蜀的遠祖是黃帝、高陽的支庶,那么“其君,上世未聞”和“世為侯伯”前后兩句話又怎么解釋呢?這不是斷章取義、牽強附會、張冠李戴嗎? 對于殷商來說,巴為蠻夷,蜀為戎狄。巴與蜀都不是殷商的諸侯。從周武王分封諸侯來說,也能說明巴蜀不是世為侯伯的黃帝、高陽等先古圣王帝君后裔。巴師為征伐殷商的先軍,其功赫赫,才撈到個倒數第二等爵(子爵),牧誓八師的蜀卻連末等爵都沒撈到。這是因為周武王分封諸侯并不是按功勞來分封的,而是按身份貴賤尊卑禮制來分封的,其分封順序是先古圣王后裔、王族、功臣、貴族。 除了太宰周公、太保召公這些在朝執(zhí)政公爵外,周天子只封了宋國、杞國、祝國、焦國、薊國、陳國、虢國等8個公爵諸侯國。其中便有6國是先古圣王后裔之國,黃、炎、堯、舜四帝的后裔分別分封在薊國、焦國、祝國、陳國。還有夏禹的后裔被分封在杞國,商湯的后裔被分封在宋國。只有東虢、西虢是王族長輩之國,國君是周文王的兩個親弟弟虢仲和虢叔,這是周武王的嫡親叔父,因而被封為公爵。所以周武王分封實際上是對先古圣王后裔的身份甄別,如果巴蜀是黃帝、高陽的支庶,又立了那么大的功,巴怎么可能才是子爵,蜀卻沒有爵呢? 如果把蜀和伏義氏(三皇之一)扯上關系,那么百度“少昊”整理的18支家族世系之第16系才是讓人驚詫不已:盤古→有巢→燧人→伏羲→少典→黃帝→昌意(黃帝次子)→顓頊→古蜀王、魍魎、梼杌。顓頊三子梼杌為上古四兇之一,也是指上古年間殘暴的部落首領。魍魎也是顓頊之子,也是疫神。漢·蔡邕《獨斷》:“帝顓頊有三子,生而亡去為鬼。其一者居江水,是為瘟鬼;其一者居弱水,是為魍魎;其一者居人宮室樞隅處,善驚小兒?!稏|周列國志》第七十八回:“孔子曰:某聞山之怪曰夔魍魎,水之怪曰龍罔象,土之怪曰羵羊”。 “居江水是為瘟鬼”、“山之怪曰夔魍魎”,長江古稱江水,重慶奉節(jié)古稱夔州,有夔門,又在大巴山區(qū),難道說“巴蜀的遠祖是顓頊高陽的支庶”便是為了給重慶安下蔡邕、孔子這個說法嗎?這是有意的?還是誤讀了? |
|
來自: dongjiao1234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