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來源:
武當功夫網
瀏覽:
1844 “和血功”——全稱為“文武八段和血內丹功法”。該功法分為文八段與武八段兩種并以初步功法、中級功法、高級功法而劃分等級(武當“太和門”術語則將其稱謂“天”、“地”、“人”即“天”字代表高級功法;“地”字代表中級功法;“人”字代表初級功法)。該功法自大明宣德元年起就被中國道教名山(中國道教發源地)——湖北均州武當山御賜“太和宮”道長、“內家”武當派“太和門”祖師鄧坤倫老先生視作防病治病、延年益壽的至寶;故而“圈內”有其歌謠稱“做得文武八段,終身不捧藥罐”。 “和血功”——主和人體血脈且令其貫通周身行走無阻即達到祛病強身、延年益壽之作用而故得其名。 一、和血功術語解釋 1、“架”——姿式。“架一”為第一個架子的姿式;“架二”則是第二個架子的姿式;……以此類推。 2、“做架”——練功的意思。 3、“擺架”——擺出各種不同的動作。此為“做架”前的預備姿式。 4、“意”——意識。想的意思。 5、“丹田”——在臍下。此與中醫針灸中的穴位名稱不同。針灸中指的是一個點,而和血功中指的卻是一大片。 6、“勞宮”——位于兩手掌中心部位。 7、“涌泉”——位于兩腳掌中心部位。 8、“吸氣”——以鼻吸氣,用意領之,須深長、慢細、柔和、均勻。吸時凸肩挺胸,微提上腹。 9、“氣沉丹田”——以“意”領氣,下送于“丹田”;同時垂肩凹胸,微沉上腹。 10、“閉息”——憋住氣,忘掉呼吸。 11、“忘息”——忘掉呼吸,不去想氣息的出入,任其自然。 12、“意注”——注意力一直集中于身體的某一部位。 13、“得氣”——通過“意注”,在人體的某一部位產生出麻、熱、脹、跳動等現象。此乃正常反映,屬好現象。 14、“嘆氣”——以鼻出氣,似哼非哼,須急速,略微用力。 15、“鳴聲”——“做架”收效后人體內產生的一種響聲,此為功夫已成。 16、“調息”——“做架”后須“調息”。其方法為:令周身肌肉自然放松,大腦處于解除緊張、意無一切(不思考)的狀態,來回慢性悠走約十五至二十分鐘左右,邊行邊做自然呼吸,待其息均勻后則止。 二、和血功手型解釋 1、“分指掌”——五指分開,拇指略向上翹。 2、“空心拳”——四指并攏(拇指除外)半曲,拇指內側壓在食指、中指的第一指骨上,使其成為空心拳。 3、“分指鉤”——五指分開,手腕向內側彎曲成鉤。 4、“搭手”——兩手手指內側相合。右手在上(手心向下),左右在下(手心向上)。 三、和血功步型解釋 1、“外八字步”——兩腿分開,似直非直(腿部須放松,不要用力繃緊);寬同于肩,兩腳尖外撇40至45度。 2、“獨步”——兩腿并攏(腳尖分開,腳后跟并攏),兩手下垂,手掌附于腿側,令人體成立正姿式。 3、“蹲步”——即馬步,又名為騎馬勢,但切勿過大(大開腿)。兩腿分開寬同于肩,屈膝下蹲;令大腿與小腿屈成90度角(年老體弱者不必強求,可適當抬高些)。須正頂(頭部端正)、挺胸、垂肩塌腰。 四、和血功功法圖說 和血功的全盤完整功法共有八節,此術語乃謂之“八架”。 預備勢(一名“開架”,又名“開功”,即“通三關”)早起(清晨五時左右為宜),面向東方(晚則面西。此“功家南派”乃謂之“取天地日月之精華”)。兩腿分開擺成“外八字步”架。兩手垂于體側,手心朝下,手指向前,兩手掌根微微用力下按,似壓水中浮物(似壓非壓)。含胸垂肩,令人體上虛下實。閉口合齒,“意”無一切,不思考。此要求初做者恐難辦到,但無礙,過段時間自然會適應。然后進行“通三關”的練習。所謂“三關”,指的是“丹田”、“勞宮”、“涌泉”。其做法與順序為: 一、通“丹田”——“吸氣”(任其自然勻長)入內后即“嘆氣”(此嘆出的為“雜氣”——即對人體無益之氣)。然后“意注”“丹田”,待“丹田”有“得氣”感后,再“意注”一分鐘左右則止。 二、通“勞宮”——“吸氣”直達兩“勞宮”,氣形路線見?!拔鼩狻比雰群蠹础皣@氣”。然后兩掌下按,令兩肘完全伸直,此時“意注”兩“勞宮”。待“勞宮”有“得氣”感后,再“意注”一分鐘左右則止。 三、通“涌泉”——“吸氣”直達兩“涌泉”,氣行路線見?!拔鼩狻比雰群蠹础皣@氣”,同時兩膝略屈,人體下沉,再挺直兩膝,此時可感覺到有一股氣感從兩小腿處直達兩“涌泉”,則可“意注”兩“涌泉”。待“涌泉”有“得氣”感后,再“意注”一分鐘左右則止。須知:“三關”全部打通后(注:“一關”不通,勿通“二關”、“三關”;“二關”通后,方可再通“三關”)再做“正架”(即“八架”)。 1、推抹三連環 接預備勢,兩腿同前(不動)。“舌封齒間”(用舌尖抵住上、下兩齒咬合間的縫隙處),“吸氣”一次;同時兩手由體側上舉至頭頂上方成撐舉狀(兩肘略屈),手心向上,手指相對;此時“吸氣”止。接著兩手下降至胸前,以兩手心推抹胸腹部三次(成劃圈狀,按順時針方向推抹,右手在內,左手在外),在下降兩手,還原至體側下撐(同預備勢)。即“嘆氣”一次,同時“撤舌”(將抵封齒間的舌尖收回)。到此為一遍。須如此連續做六遍(做時兩腿始終擺成“外八字步”架不動)。 2、左右晃軀 兩腿開步同前(腿不移動),“做架”(此指左右晃軀這一動作)時“忘息”,兩手握成“空心拳”分別垂于體側,手臂微微提起(形似提水桶狀,但不用力),同時“舌封齒間”。將上身左轉至最大限度;(轉動時以腰為軸,頭與兩手臂伴之),接著再將上身右轉至最大限度。如此一左一右連貫晃動一次,乃為一遍。須連續做十二遍。做完后“撤舌”、“松齒”。 3、單手撐舉 兩腿并攏,擺成“獨步”架。“舌封齒間”,“吸氣”一次;同時右手由身前上舉至頭頂上方(手心朝下,手指向左),右腳向身體右側方向開步(約有兩肩寬);此時“吸氣”止。接著將右手自左經體前向右、向下劃圈(劃圈時上體下俯);最后再上舉至頭頂上方(手心仍然朝上,手指向左),同時左腳向右腳靠攏并步,令其成“獨步”。即“嘆氣”一次,同時“撤舌”、“松齒”。至此為一遍。然后,再“舌封齒間”,“吸氣”一次,同時左手舉止頭頂上方,左腳向身體左側方向開步、左手自右經體前向左、向下劃圈后上舉,其“吸氣”、“嘆氣”及“撤舌”、“松齒”同前,唯動作(姿勢)相反。至此為二遍。須連續做六遍(即左、右各三遍)。 4、前后擺腿 兩腿并攏,擺成“獨步”架。“做架”(此指前后擺腿這一動作)時“忘息”,“舌封齒間”。先抬起右腿,前后擺動(前擺腿的高度與支撐腿成90度角。后擺時成30至40度角。擺腿時須繃平足面,直膝。另支撐腿的膝關節也需挺直)。如此一前一后擺動一次,乃為一遍。須連續做十二遍。然后,再抬起左腿,前后擺動——其動作、要求均同右擺腿。做完后“撤舌”、“松齒”。 5、俯身大劃臂 兩腿并攏,擺成“獨步”架。舌封齒間,“吸氣”一次;同時兩手由體側從外向內、向上方舉起;然后逐漸彎腰,令兩臂從上向下、向體前劃圈;直至身體前屈兩手靠攏觸地(手不觸地亦可)。最后身體慢慢起立,兩手同時隨著起身而還原,即“嘆氣”一次。同時“撤舌”、“松齒”。到此為一遍。須連須做六遍。 6、正反轉頸 擺成“外八字步”架。手型為“搭手”?!白黾堋?此指正反轉頸這一動作)時“忘息”?!吧喾恺X間”。將頭按順時針方向自左向右轉動二十圈(初做轉動幅度不宜過大)。然后,再將頭按逆時針方向自右向左轉動十二圈。做完后“撤舌”、“松齒”。 7、左右哈氣 兩腿分開,擺成“蹲步”架兩手成“分指鉤”放置身后(須直臂、反曲手腕),鉤尖朝上,“舌封齒間”,“吸氣”一次。即將頭轉向左側,面對前方張口哈氣(哈氣時發出“哈”字音)。然后將頭右轉還原。到此為一遍。同時“撤舌”“松齒”。接著“吸氣”一次。即將頭轉向右側,面對右前方張口哈氣。然后,再將頭左轉還原。到此為二遍。(注:“舌封齒間”與“撤舌”“松齒”之法仍同前)須連續做六遍(即左、右各三遍)。 8、車輪轉 兩腿分開,擺成“外八字步”架。兩臂屈肘抬起,與肩平行。兩手握成“空心拳”,拳心朝下。“做架”(此指車輪轉這一動作)時“忘息”?!吧喾恺X間”。先以右肘尖為軸,使右膀繞圈的同時作如下動作——以左肘尖為軸,使左膀由下向后、向上、向前繞轉十二圈。然后,再令兩臂成水平狀;以左肘尖為軸,使左膀由上向前、向下、向后繞轉十二圈;右膀則同時以右肘尖為軸,令其由下向后、向上、向前繞圈。做完后“撤舌”“松齒”。須知,車輪轉乃和血功中的主架;檢驗該功是否練成,可以此為證——大凡功成者,做起車輪轉一架,胸腹內呼吸有聲,似拉風箱一般。武當“太和門”有其術語云:學會車輪轉,一輩子不用捧藥罐。(意思是說:“車輪轉“這個架子做好了,終生不會因病而去捧藥罐子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