芪萸仲柏湯 【來源】蔣文照,《名醫秘方匯萃》 【組成】黃芪15克,山茱萸9克,杜仲12克,黃柏6克,白茅根12克,茯苓15克,牡蠣20克,金櫻子12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每日上下午各服1次。 【功用】益氣養陰,補腎化濁。 【方解】慢性腎炎在祖國醫學中屬于“陰水”、“虛勞”、“腰痛”等范疇,其病因病機錯綜復雜,然不外乎虛實夾雜。蔣氏積數十年之臨證經驗,以“腎虛濁滯”概其機。其中:腎虛為本,氣虛、陰虛最為常見,濁滯為標,濕停熱郁兼而有之。慢性腎炎虛證居多,尤其是水腫消退后,更為顯著。即使為實,也屬虛中夾實。腎藏精,為封藏之本。腎虛到封藏失職,固攝無權,是以蛋白、紅細胞等精微物質隨尿流失;濁滯則污穢不去,困遏傷正,而見肌酐、尿素氮等代謝廢物難以祛除。氣陰不足,則神疲乏力;上不榮色,則面白少華;腎元虧虛,故見腰俞酸楚或疼痛,誠如《素向·脈要精微論》所說:“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而脈之有力無力,尺部沉取如何及舌之有苔無苔,更為證之虛實之重要依據。腎虛則脈多沉細無力、舌胖嫩邊有齒痕;濁滯則脈多見弦,舌呈膩苔。蔣氏據“腎虛濁滯”之病機而立補腎化濁之治法。自擬芪萸仲柏湯,方由黃芪、山萸肉、杜仲、黃柏、白茅根、茯苓、牡蠣、金櫻子等為主組成。以黃芪充其氣、萸肉養其陰,合以杜仲而補腎益元。萸肉酸溫不熱、平補陰陽;杜仲甘溫不燥,側重溫補。更佐黃柏之苦寒清熱燥濕,于溫補之中,既達清熱燥濕而去濁,又圖陽中求陰而益腎。茯苓、白茅根,滲水濕、清郁熱,助黃柏之祛其污濁。祛其污濁者,祛其尿中白細胞,清其血中之肌酐,尿素氮也。牡蠣、金櫻子斂陰液、縮水泉,助芪、萸之補腎攝精。補腎攝精者,增其血中之白蛋白、清其尿中之蛋白、紅細胞也。其方重于補虛,然補而不嫌滋膩;兼以瀉濁,然瀉而不虞傷正。故臨證選用,效如應桴。 【主治】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征,而表現腰酸體瘦、舌質淡紅胖嫩、苔膩、脈沉細弦、蛋白尿頑固不消者。 【加減】 *體虛易于感冒者,加黨參12克,白術9克。 *水腫未消、小溲短少者,茯苓改用茯苓皮,加大腹皮9克,車前草10克,薏苡仁20克。 *口干烘熱者,加生地15克,麥冬、炒知母各9克,菟絲子12克。 *尿赤而見紅細胞者,加大薊、小薊各12克,阿膠珠9克。 【療效】多年應用、治驗甚多,療效滿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