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佛教,約莫會想起以下這些詞條。 喬達摩·悉達多、釋迦牟尼、佛陀、薄伽梵、世尊、如來、大雄,等等…… 各位應該對喬達摩·悉達多這個名字不陌生。 悉達多王子 古印度迦毗羅衛國國王——凈飯王之子,釋迦族的王子。 釋迦牟尼并不是名字,而是一個尊稱。意為:釋迦族的圣人。 佛陀又是什么意思? 梵語意為覺者,或是大徹大悟者。而如來、世尊跟佛陀一樣,都是佛的十大稱號之一。 其他的還有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土、調御丈夫、天人師。 而薄伽梵就是世尊在梵語中的音譯。 而大雄則是佛的德號,大者,包含萬有;雄者,懾服群魔。 這些所有的詞條匯聚成一個偉大的存在,佛家思緒的創始人——釋迦牟尼。
下文中我們簡稱為釋迦。 時至今日,佛教已經傳播到了全世界,歷經兩千五百多年,信眾眾多、群寺林立。 然而,在諸多寺廟供奉的諸佛之中,釋迦佛在我們的世界占據極為重要的地位。 為什么? 因為釋迦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也是教化我們所處世界的圣人之一。 什么是圣人? 這里從哲學和現實意義上稍作解釋。 能夠踏入圣人之列,無一不對世界有著獨特且深刻的洞見。 通過自我對自然和人間疾苦的觀察中,創造了獨有的、具有普世意義的思想。 比如,道家的老子、儒家的孔子、 諸多圣人懷著使命感降生,以超絕的智慧、悲天憫人的情懷,照拂著人類的精神世界。 他們的出現,基本框定了人類幾千年的社會生活、精神文化的格局。
老子的道家思想開啟了華夏對于宇宙的思考,也促使后世本土道教的形成,一部《道德經》締造了中國人最早的善惡和福報觀念,在道德規范上具有重要意義。
孔子的儒家思想是一種道德倫理哲學,規范了華夏早期人與人,以及人與社會的關系。被后世追思為至圣先師,影響了封建社會兩千余年。 直至今日,儒家思想已經轉化為中國人的思維方式。 瑣羅亞斯特 對于后世的諸多宗教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包括猶太教、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在內,都有對其宗教思想有著相當分量的繼承。 柏拉圖 古希臘的哲學家柏拉圖總結的靈魂不滅理論,被轉化為佛教和基督教中的生死觀。 耶穌 耶穌基督神愛世人的思想,在羅馬帝國風雨飄搖的時期,來自天國的鼓舞幫助人們從苦難中解脫出來。 釋迦 而釋迦摩尼的眾生平等和輪回思想,具有強烈的人文關懷,給予了東方人獨特的對抗死亡恐懼的方式。 以上所述,這些圣人的思想都脫離宗教范疇,教導世人關心自我的內心世界,強調對靈魂的尊重,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 他們無愧于圣人之名。 ![]() 本文主要介紹佛家的誕生、發展,以及影響。剩下的筆墨都將留給釋迦佛陀。 公元前6世紀,北印度有十六個國家,釋迦族的迦毗羅衛國就是其中之一。位于現今的尼泊爾境內。
迦毗羅衛國王凈飯王為釋迦族的族主之一,妻子為摩耶夫人。
摩耶夫人在夢中見到白象,回娘家的途中,在藍毗尼園的無憂樹下誕下了一名男嬰,取名為悉達多。
在生下悉達多的七天后,摩耶夫人去世。這個男嬰由姨母養大成人。 29歲時,拋棄了榮華富貴,自行削發,去深山密林覓道。 剃度 說到這里,可能有人會問:悉達多是尊貴的王子,為什么會突然拋下王國,去深山老林尋找什么真理? 這其中有三個原因。 第一,王國的悲劇般的未來。 當時,迦毗羅衛國強敵環伺,隨時都有被吞并的危機。悉達多看透了這一點,意識到眼前的榮華富貴只是過眼云煙。冥冥中產生了出家的念頭。 第二,沙門思潮的影響。 當時的古印度形成了一種自由者思潮,以勤息、息心、凈志為旨。與階級種姓制度著稱的婆羅門教(印度教)保持對立。 悉達多王子雖然也是高級剎帝利種姓,但認為優越的階級也不能阻擋生老病死。所以,而沙門思潮更為寬泛的哲學理論,更契合他去尋找真理的道路。 第三,天性使然。 悉達多幼年喪母,對于自身有強烈的內省傾向,對外界有著敏銳的感知力。多于人間疾苦的的思考,比尋常人要更加深刻。而且,具有超越普通人的慈悲心。 出于以上原因,釋迦終于做出了決定,悄悄離開了王國,去尋找自我的解脫之道。
起初,釋迦遍訪名師,想從禪定中尋找證悟之道,但最終沒有成功;后來,他又學習苦行僧的修心方法,想要以承受肉身之苦達到解脫。然而,在六年之后,他認為這并非是正道。 最后,他又回歸了禪修的道路。
直到去往了菩提伽耶城,在一顆菩提樹下靜坐了七天七夜,抵御諸魔入侵,最終證悟成佛。 至于釋迦是如何證悟,沒有人能夠知曉。只知道他悟出了世間一切智慧,成為了迷茫苦海中的燈塔,為眾生照亮了一條解脫之道。 說法 此后,釋迦又靜坐了一個月,然后開始游行。第一個抵達的地點為鹿野苑,在那里首次宣揚自己的法。 僧團 隨后的數十年,僧團的日益壯大,釋迦的思想朝著四面八方傳播。終于在八十歲時,生命走到了盡頭,于拘尸那羅入滅。 入滅 ![]() 可佛真的會死嗎?又為什么會死? 這里有兩種解釋。 第一種:涅槃。 尋常人認為,涅槃等同于死亡。而實際上卻并非如此。 涅槃也可以意為圓寂、滅度、入滅等等,卻絕不等于死亡,也并非是重生或是永生。而是進入了一種非生非滅的狀態,也稱為出世間。 什么是世間? 一切生死之法為世間,不生不滅之涅盤為出世間。 這么解釋可能有些不好理解,那筆者就通俗的解釋一下。 比如,人有生老病死,而宇宙也有成住壞空,等生滅輪回。 而世界上只有一種存在是無生無滅的,那就是洞悉一切真理的覺者,也就是佛,也可以稱為宇宙本源。 如果說宇宙源于能量大爆炸,而佛陀就是那股支撐宇宙運行的能量。 從來沒有生,也從來沒有滅;無論宇宙如何演變,它始終就在那里,存于清凈的虛空。 這里可能有人會提出異議: 無論你怎么狡辯,悉達多王子的確是在80歲死了,肉身入土,隨著時光腐朽為泥。這是鐵打的事實。 不錯。從某種意義上,釋迦的確是死了。可他已經成了佛,為什么還要死呢? 因為肉身是障礙。 生命終究是有盡頭的,執著于長壽就是一種執著,難以解脫的表現。而覺者的死亡是順應這種規律。 所以向世人示現,他是在有選擇性的放棄對于肉身的常、樂、我的執著,獲得真正的解脫。 因此,佛陀之死并非是無力抗拒之舉,而是一種證明自性的表現。 什么是自性? 實際上,世間萬物原本都是佛,都是一體的,只是本世間煩惱所障,看不清回歸自性的道路。 而佛就是回歸的先行者,尋回了自性,率先為眾生開啟了一條通往解脫的道路。 很多高僧在活著的時候,就已經預料到自己的涅槃的時間。這并非是預知到了自己的死期,而是確定了自己何時證道的時機。 第二個解釋:佛的來源。 其實,早在我們的世界誕生之前,宇宙虛空早就有了佛的存在。至于到底是哪一尊佛最先出現,凡俗無法考證。 但有一點,釋迦佛不是無緣無故在我們的世界降生的。悉達多王子只是一位受世間疾苦感召而來的化身。 那么他的真身是誰?又在哪里? 想要弄清楚這兩個問題,就需要弄清楚佛教的大世界觀,以及三身佛的概念。 這里,我們從空間上的由小到大,來解釋佛教的世界觀。 佛家說:一個日月所照,為一個小世界(恒星系);一千個小世界為一個中千世界(銀河系),一千個中千世界為一個大千世界(本星系群)。 而一個大千世界中有小千、中千、大千三種概念,所以又稱為三千大世界。 而這個三千大世界就是一方佛土,而一個佛土中只有一尊佛。 而我們的地球,僅僅是一方佛土中塵埃。而釋迦只是佛陀億萬化身中的一位,來我們的世界說法,普度眾生。 所謂:生已滅盡,梵行已立,所做皆辦,不受后有。與此世界緣盡,就不在了。 所以說,佛陀沒有死,也沒有涅槃,而是化身消失了。 ![]() 問題又來了。 釋迦的真身是誰? 這里又要涉及到三身佛的概念,也是系統的解釋了到底什么是佛,本質上又是何種狀態。 通俗來講,佛有三具身體:法身、報身、應身,也可以稱為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 什么是法身? 大日如來 毗盧遮那佛,又稱大日如來。代表真理和宇宙本源的佛身,穹宇中無盡佛土中的所有佛,都只有這一個公共的身體。 什么是報身? 盧舍那佛,經過修習得到佛果,享有自己的佛土。 具體解釋,世間萬物由于果報不同,輪回為不同形態的身體(色身)。諸如天人、阿修羅、人、畜生、惡鬼、地獄,而報身佛是最高等級的果報產物。 通俗來講,你的德性越高,輪回的等級越高。 什么是應身?
在我們的娑婆世界內,指的就是釋迦牟尼佛。盧舍那佛有億萬化身,而釋迦牟尼只是其中一位。 只不過,釋迦牟尼佛通過修習,也修成了自己的報身,常駐于自己的佛土——娑婆世界。 而我們的地球,也只是這個世界中的一粒塵埃。 ![]() 那么盧舍那佛的佛土在哪?
華藏世界! 宇宙中的佛土多如星辰,一切世界都包含其中。
比如,釋迦牟尼的娑婆世界、盧舍那佛的華藏世界、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藥師琉璃光佛的東方凈琉璃光世界,等等等等…… 這里有必要提一句,不能將諸佛作為單獨的個體而論。 所有的佛都是覺者,萬法同源,他們不分彼此,只是各自的教化不同。諸多佛土也是同樣的概念。 當然,這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實在太難于理解。 說到這里,釋迦的來歷、生平和去向就差不多清楚了。 但這也只講了佛家的世界觀和神觀,至于生命觀和輪回觀又是另外一個話題。 需要另開篇解說,如果各位看官感興趣,請在評論區留下您的寶貴意見。 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