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4月30日 14:38:15 編者按:在綿延了幾千年的中華傳統文化里,儒家思想放射出的璀璨光芒,照亮了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軌跡。鳳凰網國學特此推出專題《穿越兩千五百年,尋找儒家14位圣賢》,呈現中南大學劉立夫教授“立夫講國學”儒學篇系列課程,帶您追尋儒家賢達們的身影。 韓愈一輩子都在反對佛教,立場堅定,并且還寫出了一系列反對佛教的文章。今天我們來了解其中最著名的《原道》,看看這篇文章的主要思想和要點。 韓愈這個人一輩子對佛教都沒有好感,史書上說他“素不喜佛”。有一個傳說故事,韓愈在被貶潮州時,認識了一個得道高僧,叫“大顛”和尚,被這個和尚的道行所感動,兩人后來有很深的交情。怎么解釋這件事呢?其實,韓愈與佛教高僧有交往,并不影響他對佛教負面評價,他是國家的整體利益看佛教,認為當時佛教已經出了問題,對國家社會有危害。幾十年以后,唐武宗滅佛,發生了中國佛教史上最大規模的“法難”,證明了韓愈并非杞人憂天。 韓愈在30多歲的時候就寫過幾篇反對佛教的文章,這就是“五原”:《原道》、《原性》、《原毀》、《原鬼》、《原人》。文章的標題都用一個“原”字,就是從源頭入手,弄清問題的真相。比如原性,就是從人性問題上說佛教的“佛性”不合“人性”。原人,是說人和禽獸不能混為一談,批評佛教的“眾生平等”。這些文章都很短,理論水平也不怎么高。但是,韓愈在他那個時代敢于站出來,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當時的佛教影響深入朝野,皇帝都對佛頂禮膜拜,你韓愈卻唱反調,不僅是跟皇帝過不去,也是跟群眾過不去。韓愈曾經告訴他的家人,他死后堅決不用佛教的喪葬禮儀??梢?,佛教在當時的影響絕非我們現在可以想象。我這里介紹他的那篇最有代表性的《原道》。 《原道》,顧名思義,就是搞清“道”的本原。這篇文章的要點,有三個地方。 第一,道與德為虛位,仁與義為定名。 韓愈寫文章很樸實,直奔主題,沒有廢話。你看他開頭就說: “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于外之謂德?!?/span> 博愛叫做“仁”,用恰當的方式實現仁叫做“義”,順著“仁義”而行叫做“道”,具備內在的修養、無須外在的強加就是“德”。道德仁義這四個字,韓愈就這么簡要地定義出來,他的文字水平絕對一流。我們現在下一個定義,幾十個字還說不清,啰里啰嗦。大家知道,中國古代的各派思想都推崇“道”,特別是老子更突出,他的那個學派就叫“道家”。但是,韓愈說,老子連儒家的仁義都不要了,他還有什么道,還有什么德?見地有高低啊。大家都講道,都講德,你有你的道、你的德,我有我的道,我的德,其實不是一回事。所以說,“道與德為虛位,仁與義為定名”,道德不能玩的概念,只能落到實處。儒家講仁義,佛老追求清凈寂滅,這就是最大的區別。 第二,儒家的“道統”才是中國文化的正宗。 出于維護儒家權威的需要,韓愈針對佛教的“法統”說,提出儒家的“道統”傳承系統。 “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荀與揚也,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span> 中國文化的正宗,韓愈認為是由這么幾個人傳下來的,由上古時代的堯舜禹湯,傳到中古的文武周公,再傳到近古的孔子孟軻,后來的荀子、楊雄就不純粹了。韓愈說,秦始皇“焚書坑儒”,漢初用黃老道家,魏晉南北朝佛教大興于中國。這個時候的道德仁義,都被楊朱、墨翟、老子、佛教搞亂了。“入者主之,出者奴之”,主客易位,仆人變成了主人,夷狄入主華夏。那怎么辦呢?為了正本清源: “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 這是說什么?就是勒令和尚、道士還俗,燒掉佛經、道書,將佛寺、道觀變成老百姓的房子。這個夠狠的。清朝的時候,五臺山有一個叫明玉的和尚說,佛教徒不怕宋明理學家,就怕韓愈這種人,因為宋明理學家雖然罵佛教,但只是講道理,而韓愈直接將人家廢掉。這個辦法確實有些簡單粗暴。 第三,“先王之教”不可改。 韓愈提倡道統,而道統就是“先王之教”,什么是先王之教?先王之教的經典只有《詩》、《書》、《禮》、《易》、《春秋》,其他都不是經典;先王之教的政治舉措只有禮、樂、刑、政,佛教道教不能治天下;先王之教的公民只有士、農、工、商,佛教、道教信徒不算;先王之教的倫理關系只有君臣、父子、師友、賓主、昆弟、夫婦;先王之教的服飾只有麻、絲做的衣服,佛教、道教的袈裟、道袍不算。如此等等。韓愈說得這一套,等于將佛教、道教全部排除在國家體制之外。 韓愈一輩子都在反對佛教,立場堅定。為了接續道統,他特意搬出了《大學》來為他的思想論證。他認為,《大學》提倡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就是內圣外王。韓愈說佛老之學最多就是內圣,不能治天下,實現不了圣王理想。而《大學》也因為韓愈的提倡,到宋代受到重視,稱為“四書”之一。 韓愈確實有民族主義的傾向,他的思想有些狹隘。但是,我們要理解,他的那個時代,佛教確實暴露了很多的弊端,總得有人站出來說話。事實上,還有一個人也在支持韓愈,他就韓愈的學生李翱。李翱25歲的時候,在汴州認識了韓愈,李翱聰明好學,一直跟隨韓愈學習。韓愈非常欣賞他,于是把侄女嫁給了李翱。李翱也提倡道統,也反對佛教,但他的態度和方法就所不同。那么李翱與韓愈有哪些不同呢?我們下次就講李翱。 【摘要】他認為,《大學》提倡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就是內圣外王。韓愈說佛老之學最多就是內圣,不能治天下,實現不了圣王理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