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青 排船是從事特殊捕撈生計群體創造的,以手工方式,制造大型木質船舶的傳統技藝。二界溝排船過程與當地漁事生產、漁俗活動相互依存,緊密相聯。歷經兩個世紀傳承、演變、創新,延續至今。 排船大多選在冬季,以便不耽誤來年開春出海。冬季勞力基本都閑著,幫忙的人也多。以現在的技藝,一艘300馬力的木船,大概40天就可排完。加上油漆、申辦手續等環節,船主大都會選擇在正月,冰排(pǎi)兒(遼東灣近海因寒冷而結冰,一過正月,在潮夕的作用下,冰面被分裂成大小冰塊,退潮時,一邊溶化一邊隨著水流入海。)一過,便可下塢打魚。 排船技藝承載者,包括木匠、鐵匠、捻匠,還有掌作。 木匠:二界溝木匠有水作、旱作之分。排船、修船為水作,蓋房子、打家具為旱作。這兩種木匠的工具有很多的不一樣,曾幾何時,排船被人視為神秘,水作木匠更是神秘的代言人。 鐵匠:負責制作排船時鐵制構件工匠,直至今日,仍有一些特殊構件需要手工打制。 捻(讀:念)匠:負責捻船的工人叫捻匠,在二界溝當地,捻船的工人也被戲稱“要飯的捻匠”。因為桐油膩子不易清洗,所以工人總是身著一套衣服,看起來很是破舊,時間長可以做雨衣穿。又因為捻船時,船的縫隙一般在胸前,左手手心向上拿釬子,形狀酷似乞丐要飯之狀。因船在海上航行,一個小小的縫隙都可能釀成大錯。所以捻匠干的是良心活,雖然工錢不多,但都一絲不茍,兢兢業業。一艘30米的船大約800個捻匠人工。 掌作:統籌管理排船的大師傅,無庸置疑,掌作操控著排船的全部技藝,挑選木料、監管整個施工過程、機器安裝、試航、以及處理社會方方面面關系都是掌作的事兒。 二界溝排船很多技藝要完全依靠純手工制作。如“大拉的蒸煮制彎,斧子砍龍骨,砍大拉,水拉隨彎就彎制作與安裝”等等,即使再先進的設備也無法完成,要完全依靠排船師傅的經驗。如今,雖有機械參與其中,由于構件曲面多,弧度、彎度大,手工仍占據主導地位。 一艘木船從無到有,從手工而言,排船為當地安排800多個工時的勞動力,創造一定的社會價值;從造價而言,相對鐵船節省20%的造價,而維修成本也相對較少;從回收來說,廢棄船木己成為時下裝修、裝飾的首選木料。 船是二界溝的標志,是百業繁茂的起源,排船的歷史沿革貫穿二界溝的歷史變遷,探究二界溝的排船史,不管時代如何變遷,有些東西被固守下來,如船主對掌作近似于單純的信任,捻匠對船舶的近似于偏執的責任心,千百年來沒有轉變。漁船從“船行八面風”劃檣而行的古老帆船,向如今 “跑直線”的機船的轉變與改進,使得排船成為人們征服海洋,崇拜海洋、感激海洋的精神載體。 盤錦遠航船廠坐落于擁有著著名國家級濕地景區紅海灘廊道的盤錦二界溝鎮,是“遼寧老字號”與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二界溝排船制作技藝”保護單位,大國工匠張興華是該廠法定代表人。 這是春風與冰凌的對抗,是富饒的小鎮人民對生活的期許和對航海的渴望。在夕陽的余輝里,那一張張古銅色堅毅的面容,伴著海風,給你講述那條小船的故事。 2021年1月12日—4月5日,先后14次行程1500多公里前往遼東灣新區二界溝街道遠航船廠,拍攝遼盤漁31215號漁船的排船過程。現予分享,敬請指正! 特別感謝張明先生、張興華先生! 做龍骨 做龍骨 放大樣 做龍骨 做元寶(彎角) 做骨架 骨架元寶掛鐵 立板梁(水密隔艙) 立板梁(水密隔艙)找平 立板梁(水密隔艙) 立板梁(水密隔艙) 立板梁(水密隔艙)找型線 立板梁(水密隔艙) 立板梁(水密隔艙) 吊線找垂直度 做骨架 鉆孔掛鐵 做肋骨 在建中的船骨架 在建中的船骨架 上大拉 上“籮筐” 船體骨架基本完工 船體骨架基本完工 船體骨架基本完工 大國工匠張興華 上大拉(蒸煮后的大拉) 上大拉(蒸煮后的大拉) 上大拉(蒸煮后的大拉) 大拉掛鐵 雪后的船體 船體基本完工 船體基本完工 上大鼻子 上大鼻子 搭建駕駛室 上大鼻子完畢 完工后的船體 捻船 捻船 捻船 立桅 安裝螺旋槳(掛機) 船體 噴漆 噴漆 噴漆 噴漆 檢查 船東在做最后的掛機安裝 下塢 下塢 下塢 下塢 下塢 船東駱臣 試航 試航 |
|
來自: 新用戶5188qQWy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