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來啦 6月正是荔枝成熟的季節,不同品種的荔枝陸續上市,果肉晶瑩剔透、鮮甜多汁的荔枝是夏日里的一大美味。 荔枝與香蕉、菠蘿、龍眼一同號稱“南國四大果品”。最早有關荔枝的文獻記載是西漢司馬相如的《上林賦》:“隱夫薁棣,答遝離支”(晉灼注:離支,大如雞子,皮麄,剝去皮,肌如雞子中黃,味甘多酢少),文中將荔枝寫作“離支”,割去枝杈之意,古人很早就已經認識到,采摘荔枝時要帶著枝葉,這樣會增加荔枝的保鮮度。如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云:“白居易云:若離本枝,一日色變,三日味變 ,則離支之名,又或取此義也?!?/span> 唐朝宰相張九齡的《荔枝賦》說:“南海郡出荔枝焉,每至季夏,其實乃熟,狀甚環詭,味特甘滋,百果之中,無一可比……夫其貴可以薦宗廟,其珍可以羞王公……”。他盛贊荔枝是水果中的極品,味道特別甘甜水分又多,百果之中沒有一種能比得上。 晚唐詩人杜牧《過華清宮三首·其一》中有:“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span> 宋代大詩人蘇軾被貶嶺南時就尤為偏愛荔枝,初嘗荔枝便大發感嘆:“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span> 荔枝也是藥材 古典醫書中對荔枝的評價很高:暖補脾精,溫滋肝血,指荔枝能夠:“補肺,寧心,和脾,開胃。”——《醫林纂要》; 荔枝不僅能夠生津,還能消腫解滯,讓氣血通行:“生津,散無形質之滯氣?!薄度沼帽静荨罚?/span> 最重要的是,荔枝對溫補孩子脾陽會有很好的效果:“暖補脾精,溫滋肝血?!薄队耖彼幗狻贰?/span> 荔枝的全身都有藥用價值 荔枝肉: 【性味】甘,平,無毒。 【歸經】《玉楸藥懈》入足太陰脾、足厥陰肝經。 【功能主治】生津,益血,理氣,止痛。治煩渴,呃逆,胃痛,瘰疬,疔腫,牙痛,外傷出血。 《食療本草》益智,健氣。 《海藥本草》主煩渴,頭重,心躁,背膊勞悶。 《日用本草》生津,散無形質之滯氣。 《本草衍義補遺》消瘤贅赤腫。 《本草綱目》治瘰竊,療腫,發小瞳瘡。 《玉楸藥解》暖補脾精,溫滋肝血。 《本草從新》解煩渴,止呃逆。 《醫林纂要》補肺,寧心,和脾。開胃。治胃脘寒痛,氣血滯痛。 《泉州本草》壯陽益氣,補中清肺,生津止渴。 荔枝核: 【性味】辛、微苦,溫。歸肝、胃經。 【功效】行氣散結,散寒止痛。 【用法用量】煎服,4.5~9g?;蛉胪?、散劑。 【附方】《醫方摘要》治呃逆不止:荔枝七個,連皮核燒存性;為末,白湯調下。 荔枝殼: 【功效主治】主治小兒瘡痘出不快,煎湯飲服。又解荔枝熱,浸泡水飲服。 如何健康吃荔枝 古文記載:“荔枝, 微溫,食之通神益智,健氣及顏色,多食則發熱”,即適量食用荔枝有通神益智、健氣養顏之功效。 但因荔枝性溫氣味純陽,大量進食則易上火,民間有“一顆荔枝三把火”之說,嚴重者還會導致“荔枝病”,所以陽盛體質、陰虛燥熱、濕熱偏盛者應盡量少食或不食用。荔枝比較甜,中醫認為甜甘之品易生痰生濕,所以那些陰虛不足、虛火偏旺體質(口臭、痰黃、牙齦腫痛等)的人不宜食用。 鹽有清火涼血之作用,可以在吃荔枝前后適當喝點淡鹽水,也可以把荔枝肉泡置淡鹽水中一小會后再食用,火氣就不會那么重。另外,荔枝殼性苦寒,能解荔枝之熱,吃完果肉后,還可用荔枝殼煎水喝幫助下火。 雖然有下火妙招,但是荔枝不要一次性吃太多,每次可以吃4、5顆,一天分多次吃也是可以的,就算是患有糖尿病的病人也可以少量食用。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成人每日攝食水果量為100-200g,所以每日進食荔枝的量應控制在200克以內(10-15顆左右),兒童應不超過3顆為佳,食用時間最好在飯后半小時吃為宜。 荔枝的別樣吃法 紅糖蒸荔枝 荔枝350克,菠蘿350克,豌豆50克,紅糖150克,香精1克。 【做法】 先將豌豆粒焯水過涼,菠蘿切成方丁,菠蘿丁逐個鑲入荔枝,將鑲好的菠蘿荔枝,口朝上擺入容器中,豌豆粒擺在四周,放上紅櫻桃,加清水適量,下入香精與冰糖,上籠蒸約20分鐘,取出即可上桌。 【功效】 潤肺消炎,益脾健胃,滋補氣血,清心安神。 荔枝蝦球 【材料】荔枝5個,鮮蝦5個。 【做法】荔枝去核。鮮蝦去殼,挑蝦線,剁碎成肉泥。加入鹽腌制調味。蝦泥塞入荔枝中。清蒸10分鐘。 【功效】養血健脾,補鈣益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