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戰國時期哲學之六:兵家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社會政治巨變的時期,兵戎頻繁,兵家在這個歷史舞臺上起著重要的作用。孫武、吳起、孫臏、尉繚等著名軍事家在其著作中都總結了寶貴的用兵經驗,其中包含著豐富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思想。 1.《孫子兵法》的辯證法思想《孫子兵法》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兵書。據《史記.孫武吳起列傳》記載,春秋戰國時期有兩個" 孫子"。一個是春秋吳王闔廬時與孔子大致同時的孫武,吳王闔廬曾經讀過他的兵法十三篇。一個是戰國齊威王時與孟子大致同時的孫臏,亦有兵法留傳后世。后傳《孫子兵法》十三篇,為孫武所作。 《孫子兵法》中,關于申明賞罰,"令民與上同意,可與之生,可與之死" (《計篇》)," 視卒如嬰兒" ," 視卒如愛子"(《地形篇》),體現出新興地主階級獎勵耕戰的精神。對于戰爭與政治、經濟之間關系的理解,也體現出對戰爭作用的深刻認識。《孫子兵法》揭示出戰爭中一些重要的規律,它不但有軍事學的價值,而且有哲學上的意義。它是中國乃至全世界的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包含著豐富的辯證法和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 a.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 《孫子兵法》對于戰爭的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表現在它從客觀現實去考慮戰爭的勝敗,而不是從主觀的空想出發。例如,對于進攻、包圍、退卻的戰略部署,它提出必須根據自己的兵力:" 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謀攻篇》)如果多于敵人十倍、五倍、一倍的兵力,起碼要敵我兵力相當,才能考慮不同情況的包圍或進攻。如果實力不如敵人,那就要考慮避開敵人,以圖再找機會戰斗。 《兵法》很重視取得戰爭勝利的條件。孫子認為:條件具備了,才能有取得勝利的把握" 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 (《謀攻篇》)由于他充分認識到戰爭的勝敗取決于決定勝敗的客觀條件,所以他反對用宗教迷信去指導戰爭:" 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驗于度,必取于人,知敵之情者也。" (《用間篇》)《兵法》的名言"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謀攻篇》)已成為具有普遍意義的真理。 b.軍事辯證法思想 在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礎上,《孫子兵法》提出了豐富的原始的軍事辯證法思想,提出戰爭與政治、經濟、自然條件的辯證關系。 作為職業軍事家,孫武當然主張靠戰爭解決國與國之間的矛盾,但他看到了戰爭是取得政治勝利的手段,強大的軍事力量是實現政治目的工具。如果能用其它方式達到勝利的目的,就可以不必經過戰爭。他指出,善用兵者(不在于" 屈人之兵" ," 拔人之城" ," 毀人之國" ,而在于" 兵不頓而利可全" (《謀攻篇》) 孫子認為戰爭持久不決會造成國內經濟困難。《孫子兵法》不但初步看到戰爭與政治、經濟相互依附的關系,還深刻地認識到戰爭中的一些矛盾,以及這些矛盾的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關系。如它講到進攻,也提到防御;講到快速,也講到持久;講到分散,也講到集中。它還提出一系列的矛盾對立范疇:敵我、主客、眾寡、強弱、攻守、進退、奇正、虛實、動靜、勇怯、治亂、勝敗等等。這些對立雙方通過一定的條件可以相互轉化。如:" 怯生于勇,弱生于強。" (《勢篇》)又如:" 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而后生。" (《勢篇》)意思是,只要指揮得當,主動地利用這種危險的環境反而能激勵士氣,轉敗為勝。 c.主觀能動作用 《孫子兵法》提出在戰爭中主觀能動作用的意義。在戰爭中要善于利用條件,爭取主動:" 善戰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虛實篇》),即發揮主動性造成敵人的被動,而使自己免于被動。" 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 (《虛實篇》),即充分發揮主動性,靈活性,使敵人把握不住我方的情況,無法對我方進行有效的防守或進攻。尤其是孫子的" 知己知彼" 的原則,體現了唯物主義的認識論的如實反映現實的精神,也體現了從矛盾的雙方的特點去認識事物的辯證法思想。毛澤東說:" 戰爭不是神物,仍是世間的一種必然運動,因此,孫子的規律'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仍是科學的真理" (《毛澤東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第2 版,第480 頁)。 2.吳起、孫臏、尉繚的軍事思想除孫武外,春秋戰國時期,還有吳起、孫臏、尉繚等著名軍事家的寶貴軍事思想也是一份珍貴的哲學思想財富。 a.吳起的軍事哲學思想 吳起(約公元前440-前381 年)是戰國初期著名的軍事家,與孫武齊名。他在魏國西河" 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 ,正是他的軍事哲學思想的光輝體現。吳起始為魏將,后赴楚,死于內亂之中,著有《吳起兵法》。 吳起具有唯物主義的戰爭指導理論。他認為用兵必" 審敵虛實而趨其危"(《吳子.料敵》)他對當時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民俗都了解得很清楚。其次,他提出" 因形用權" 的主張:" 凡戰之要,必先占其將而察其才,因形用權,則不勞而功舉。" (《吳子.治兵第三》)這是對孫武用" 水無常形" 來比喻" 兵無常勢" 的辯證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吳起還用辯證的觀點正確分析了生與死的關系,強調了作戰的勇敢精神。所謂" 必死則生,幸生則死" (《吳子.治兵第三》)從哲理上講清了生與死的辯證關系。他還提倡勇敢精神:" 師出之日,有死之榮,無生之辱。" (《吳子.論將》)《戰國策.齊策》中談到齊國軍隊被燕國軍隊連破七十余城," 人相食,骨相析" ,仍能圍守孤城,這種心理素質不能說與吳起的軍事思想無關。 吳起還論證了在一定的條件下,戰爭可以"以少勝多" 的軍事哲學思想。" 愚將,雖眾可獲。" (《吳子.論將》)他在《應變》中說,只要避開平坦開闊之地,利用險要,就可" 以一擊十" 、" 以十擊百" ," 以千擊萬"。他曾創造了以五萬人加車百乘,騎三千而" 破秦五十萬眾" 的輝煌戰績。《尉繚子.制談》說:" 有提七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吳起也。" 可見吳起在軍事理論與實踐方面的杰出成就。 b.孫臏的軍事哲學思想 孫臏(約公元前378-前302 年)生于齊國阿、鄄之間(今山東陽谷東北),為兵家之祖孫武的后代。據說,他與龐涓同師鬼谷子學習兵法,后遭龐涓謀害,受刖、黥之刑。于是孫臏從魏奔齊,領兵在桂陵之戰與馬陵之戰中大敗魏軍,使諸侯東面朝齊。著有《孫臏兵法》,古已失傳。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中的出土文物中包括《孫臏兵法》及其它先秦兵書,從而使這部失傳了千年的軍事著作重見光明。 孫臏在總體上提出以" 道" 制勝的原則。他在《陳忌問壘》中說:" 先知勝不勝之謂知道"。" 道" 即客觀規律。他在《八陣》篇中說:" 夫安萬乘國,廣萬乘王,全萬乘之民命者,唯知道。" 其次,在發揮軍隊的戰斗力方面,孫臏非常重" 勢"。" 勢" 是一種由權力,威望和形勢綜合形成的一種無形的力量。他說:" 勢者,所以令士必斗也。" 《呂氏春秋》說:" 孫臏貴勢"。 孫臏在《兵法》中用《勢備》一篇專門講"勢" ,他以弓弩作比喻,說明" 勢" 的無形力量:" 何以知弓弩之為勢之。發于肩膺之間,殺人百步之外,不識其所道至。故曰:弓弩勢也。" 在馬陵之戰中,齊軍伏擊魏軍,居高臨下,以逸待勞,靠" 勢" 取得了勝利。第三,孫臏還認為軍陣,機變能力與掌握戰爭的主動權有密切關系。總之,孫臏在用兵作戰方面有不少值得借鑒的軍事哲理。 c.尉繚的軍事哲學思想 尉繚,戰國中晚期魏國軍事家,從商鞅之學,曾與魏王論政,公元前237 年入秦,助秦王統一六國。秦始皇" 衣服食飲與繚同" ,著有《尉繚子》29篇。 尉繚具有大一統的軍事思想。他提出通過戰爭"北兼廣大,以一其制度"。(《尉繚子》卷五《兵教》下)主張用戰爭完成統一大業,反映出新興地主階級對待戰爭的積極態度。在軍事思想中,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他說:" 刑以伐之,德以守之,非所謂天宮、時日、陰陽向背也。黃帝者,人事而已矣。" 《尉繚子》卷一《天宮》)他還舉了許多例子說明天文星象、占卜時日為迷信,不如人事在戰爭中所起的作用。這種離開陰陽五行的軍事思想在當時是很進步的。 尉繚子對政治與軍事的辯證關系有相當深刻的認識。他說:" 兵者,所以誅暴亂、禁不義也。" (《武儀》)又說:" 兵者,以武為植,以文為種。武為表,文為里。" (《兵令》這些認識都是正確而深刻的。總之,尉繚子的軍事思想在統一六國中起到積極作用,是先秦軍事哲學思想中的一家之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