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江湖飄,怎能不喝高? 人際交往少不了要喝酒,居家生活一樣離不開酒。酒場老手喜歡根據喝酒后的表現來判斷一個人的素質、能力,也會根據臉色的變化來決定是否繼續勸酒。一般認為,喝酒后臉色發紅,說明酒量很小,而臉色白說明酒量很大。這種說法是否正確,有必要重新做一次了解, 我們先來看看酒精進入到體內到底發生了什么。 人體喝下去的酒精90%在肝臟代謝分解,10%直接從肺呼出或從尿中排出。整個代謝過程分為兩步,其中需要兩種酶的支持,乙醇脫氫酶和乙醛脫氫酶。 酒精代謝第一步,乙醇脫氫酶將乙醇的外套脫掉,變成乙醛。 酒精代謝第二步,乙醛脫氫酶將乙醛的短袖脫掉,代謝為乙酸。 那么乙酸一般沒啥毒副作用,最終會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出體外,完整的酒精代謝過程就是這樣。 那這和喝酒變臉有什么關系呢? 如果你喝酒會臉紅,主要是因為體內缺乏乙醛脫氫酶,沒了他推波助瀾,乙醛就在身體內堵死了,這讓毛細血管迅速擴張,導致面部緋紅,但這和酒精過敏又不是一回事兒。 酒精過敏大多都是過敏體質,大多數人體內缺乏乙醛脫氫酶,皮膚會發紅、起紅斑還伴有瘙癢。而喝酒臉紅使體內缺乏乙醛脫氫酶,但除了臉部發紅,其他地方沒啥癥狀。 研究發現,東亞人普遍缺乏乙醛脫氫酶,所以喝完酒更容易產生急性酒精中毒,引發肝損傷、痛風、心血管疾病。 而喝酒不臉紅,甚至越喝臉越白的人,是不是代表著他們更厲害? 其實事實恰恰相反,這反而情況會更危險,因為他體內的乙醇脫氫酶和乙醛脫氫酶都沒啥用,活性都低,這類人酒精喝到肚子里后,主要靠肝臟中的細胞色素P-450酶來進行緩慢代謝,而酒精代謝過慢會加大對肝臟和心臟的負擔,導致血壓下降,血管收縮,讓人臉色發白。 原來這兩種人都不能多喝酒。 那到底什么人才能喝酒呢? 酒精界千杯不倒的天之驕子無疑就是體內的乙醇脫氫酶和乙醛脫氫酶都很強大,酒精一進來他們就立即分解,整個通路都很強,不臉紅、不難受,最多身上出點汗。 酒量由代謝酒精的酶活性決定,而酶活性又取決于基因型,所以酒量這個東西是天生的。 有些人不禁要問了,不是可以練出來嗎?原來我喝不了三杯,慢慢學喝酒后,現在十杯都不在話下,這種思想可很危險。 酒精耐受分為兩種,代謝性耐受,即通過乙醇脫氫酶和乙醛脫氫酶的活性實現,功能性耐受,即讓大腦通過不斷練習對酒精不那么敏感。 擁有代謝性耐受的人就是前面說的天之驕子,而功能性耐受就是你們常說的多喝點就練出來了。 多喝確實能讓大腦和器官逐漸適應酒精帶來的刺激,對酒精暴露產生耐受性,但對身體的危害卻沒有一絲的減少,所以完全不建議大家犧牲身體來鍛煉自己的酒量。 一項數據顯示,飲酒是15到49歲中青年男性死亡的頭號風險因子,飲酒量越大,健康風險越大。 我國膳食指南建議,成年男性一天最大飲酒量應不超過1000毫升啤酒,250毫升葡萄酒,75克38度白酒,以及50克高度白酒,成年女性一天最大飲酒量應不超過450毫升啤酒、150毫升葡萄酒,50克38度白酒。 當然最安全的酒精攝入量為零,畢竟酒精早就被認證為一類致癌物質。 柳葉刀也曾發表研究,就算只喝一滴酒,對身體也是有害的。但有時候面對勸酒文化太嚴重,不得不喝,這時有沒有什么靠譜的方法解酒呢? 首先尚不存在一吃就有用的解酒藥,我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目前沒有以解酒以及類似適應癥批準過的任何藥物,一些朋友可能吃過某品牌的解酒靈,感覺還挺有用的,就是吃完瘋狂小便,部分解酒藥確實有利尿、止痛的作用,但他們沒法真正解酒。 大家也都知道,解酒靠的是那兩種酶,這些藥物吃多不僅沒用,反而會加重肝臟負擔。 部分人還會用以下這些方法解酒。 蜂蜜水解酒。 蜂蜜里的果糖只能提高乙醇脫氫酶的效率,而對乙醇的產物乙醛絲毫沒有影響,該醉還是得醉。 那熱牛奶解酒呢,雖然大多數的酶都是蛋白質,但不是每個蛋白質都能上,不過喝酒前喝點牛奶可以緩解酒精在胃內的吸收,也算勉強有用。 如果用喝茶解酒,茶葉中含咖啡堿、茶多酚,醉酒后飲茶不但不能解酒,反而會使得心率跳動更快,增加身體負擔。 那是不是就徹底沒有解酒的辦法了呢? 其實從延緩酒精在胃腸道吸收的角度,適當解酒還是可以做到的,比如下面這兩條,喝酒前先墊墊肚子,比如吃點米飯或菜打底,可以減少胃腸道的損傷。 酒不要混著喝,各種酒的酒精含量不同,混喝會加速酒精在全身的滲透作用。大家有聽到過最奇葩的勸酒詞或經歷過哪些被勸酒的時候呢?可以在評論區留言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