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共兩黨的斗爭進行了很多年,數以萬計的華夏子孫在這場斗爭中流了血、拼了命,最終奮斗出一個真正代表人民立場的先進政黨。 國共對戰伊始,國民黨占據絕對優勢地位。可隨著戰斗形勢的演化,共產黨逐漸發展壯大,并成為打擊社會黑暗勢力的主力軍。解放戰爭接近尾聲之際,共產黨接連解放多個地區,國民黨的主要根據地也陸續被共黨攻破。 在大勢已去的社會環境下,以老蔣為首的國民黨舉家遷往臺灣。根據相關資料統計,國軍共有16個軍成功撤離至臺灣,那么這些軍的軍長后來都怎么樣呢? 保存力量,撤軍臺灣 在大陸內部與共產黨血戰數年以后,國民黨是元氣大傷。當前從大陸撤兵前往臺灣的軍隊,總人數不過21萬人。這21萬人分別隸屬于16個軍、39個師,且是來自山南海北不同地方的軍隊。 眼見著共產黨在內陸占據了絕對的話語權,蔣介石不得不帶著剩下的兵力跑到臺灣休養生息,以待卷土重來、東山再起。雖然歷史和事實證明,國民黨自此成為了歷史。但對于當時的國民黨高層來說,他們堅信有重新拿回主導權的可能。 從廣東一帶撤離至臺灣地區的部隊有兩支,分別是胡璉的12兵團和劉安祺的21兵團。12兵團下轄18軍、19軍和67軍,21兵團下轄23軍和50軍。 18軍的軍長是高魁元,他在1947年當上了118旅旅長,淮海戰役前夕被調任88軍當副軍長。后來胡璉重建12兵團時,任命高魁元擔任18軍軍長。 撤離至臺灣之后,高魁元先后擔任臺北防衛區副司令、陸軍總部政治部主任、參謀總長和國防部長。2012年,高魁元病逝,享年105歲。 19軍的軍長是劉云瀚,撤離至臺灣后,他先后擔任工兵署署長、陸大工兵學校校長、國防部辦公廳主任以及陸軍司令部供給部副司長等多項職位。1981年,劉云瀚在臺北逝世。 67軍軍長為劉廉一,渡江戰役之際,劉廉一攜帶家人一起逃往上海,后至舟山。1949年6月,他帶領67軍作戰,謊稱告捷,后被升任為大陳島防衛司令,后調任國防部第三參謀室次長,1955年退役后前往美國。1975年,劉廉一在美國病逝。 23軍軍長劉仲荻于1949年8月從江西一帶撤往臺灣,曾擔任臺灣中部防守區副司令,后調任南部防守區副司令。1960年,劉仲荻在臺北病逝。 50軍軍長胡家驥在帶領部隊南撤途中遭到了襲擊,36師在陽江一帶被殲滅,只有91師成功撤離至海南島,后前往臺灣。 50軍軍長胡家驥跟隨部隊到了海南島以后請了一個長假,后前往香港,最終在九龍家中病逝。真正跟隨50軍前往臺灣的是副軍長胡翼烜,到達臺灣后他被升任為54軍軍長。后來,胡翼烜先后擔任19軍軍長和第4軍軍長等職,晚年在臺北度過了自己的后半生。 淞滬撤臺部隊 淞滬撤臺部隊有52軍、54軍、75軍、87軍四支隊伍。 52軍的軍長是劉玉章,他到了臺灣之后一直沒閑著,擔任了臺灣防守區司令、金門防衛司令,后又調任為陸軍副總司令、臺灣警備總司令。1970年退休之后,劉玉章在臺北度過了一個安然的晚年生活。 54軍軍長為闕漢騫,他在軍營中可是出了名的頭腦靈光,總是不按常理出牌。撤離至臺灣之后,闕漢騫調任為臺灣防衛區副總司令兼東部防守區中將司令。晚年時因身體原因申請辭職以安心養病,最終于1972年在臺北病逝。 75軍軍長為吳仲直,解放戰爭時期曾擔任聯勤總部通訊署署長,后帶領75軍撤往臺灣之后,他被調任為“總統府”的戰略顧問,掛了個閑職。2002年,吳仲直在臺灣逝世。 87軍軍長為段沄,他帶兵撤往臺灣后被蔣介石破格提拔為臺灣防衛司令部副司令。若不是因為被妹夫策反,段沄絕對是國民黨的精英將領。可惜的是,后來秘密加入我黨的段沄被國民黨懷疑,最終在酷刑的折磨中犧牲。 福建、海南撤臺部隊 從福建和海南一帶撤往臺灣的軍隊有很多,有一部分在撤離過程中被擊潰,剩下的一部分得以在臺灣休養生息,安度晚年。 第5軍軍長為沈向奎,撤往臺灣之后,他手下的軍事力量被重組,他繼續擔任軍長一職。后來,在國民政府的安排下,沈向奎先后擔任金門防衛區副司令和國防部中將委員。退役后,沈向奎做了臺灣電力公司的顧問,不再干涉軍政事務,后于1972年逝世。 96軍軍長為于兆龍,撤往臺灣后沒多久他就退役了,掛職為國防部戰略計劃委員會的委員,最終在臺北安度晚年。 第4軍軍長為薛仲樹,撤往臺灣之后,國民政府委派其為第四師師長,后安排其擔任三軍聯合大學戰術系中將主任。98歲那年,薛仲樹在臺北安然辭世。 32軍軍長為李玉堂,前往臺灣后不久,他因叛徒出賣而慘遭殺害。1983年,李玉堂被追念為革命烈士。 62軍軍長為李鐵軍,到臺灣后擔任了監察委員和國防部成員,后移居美國,在美國過完了后半生。 63軍軍長為莫福如,到達臺灣后擔任國防部基礎教育視察組組長一職,1956年退役后,莫福如跟隨子女前往美國定居,最終在紐約病逝。 64軍軍長為容有略,到臺灣后,他擔任國防部中將參議。退休后,他又擔任交通部顧問,后在臺北病逝。 小結: 革命結束以后,有些革命前輩回歸家庭,有些前輩則將熱血灑向祖國未盡事業。他們的人生,無論是何種結局,都值得我們致以崇高敬意。 有時候,以唯物史觀的觀點去評判一個人的功過是非,得出的結論會更加可觀。曾馳騁疆場,也曾失魂落魄。若非陣營對壘,這些革命前輩或許會永遠閃耀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
|
來自: 行云流水vmmxd6 > 《蔣介石及將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