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84次播放02:11 華表是什么由來?#漲知識 #傳統文化 合集 科普小知識 3個視頻 1.2萬次播放01:38 天安門前的華表,到底是干什么用的? 特征 詞義 “華表”意為中華的、白色的(漢白玉制)、顯要的皇家御用表柱,是皇家寓所、陵寢的標志。[1] 起源說 天安門前的華表 2、另一種意見認為,華表起源于遠古時代部落的圖騰標志。現在天安門前的華表上蹲著一頭怪獸,非獅非狗,頭望宮外,名為“犼”,民間傳說這種怪獸性好望,讓它望著宮外,是讓它眺望遠游的皇帝不要迷山戀水,早作歸計,以理朝綱。這種說法本身包含了先人的建造華表時對王權的一種虛幻的期望。 3、也有認為華表是由一種古代的樂器演變而來。 4、還有認為華表原是古代觀天測地的一種儀器,春秋戰國時期有一種觀察天文的儀器為表,人們立木為竿,以日影長度測定方位、節氣,并以此來測恒星,可觀測恒星年的周期,古代在建筑施工前,還以此法定位取正。一些大型建筑因施工期較長,立表必須長期留存。為了堅固起見,常改立木為石柱。[2] 特色 天安門前后各有一對漢白玉的柱子,名字叫華表又稱作“望柱”。華表上石犼(讀hǒu,中國神話傳說中北方食人之獸)蹲立,下面橫插云板,柱身雕刻云龍,該華表與天安門同建于明永樂年間,迄今已有500多年歷史。這一對華表間距為96米,顯得端莊秀麗、莊嚴肅穆,是少有的精美藝術品。由于天安門門前那對華表上的石犼,面向宮外,后面的那對華表上的的石犼,面向宮內,故在古老的傳說中,人們把宮前的石犼叫“望君歸”,意為盼望皇帝外出游玩不要久久不歸,應快回宮料理國事;面向宮內的石犼叫“望君出”,勸戒皇帝不要老待在宮內尋歡作樂,應常到宮外去了解百姓的苦難。每根華表由須彌座柱礎、柱身和承露盤組成,通高為9.57米,其直徑為98厘米,重約20000公斤。 歷史記載 1、古代用以表示王者納諫或指示道路的木柱。晉·崔豹《古今注·問答釋義》:“程雅問曰:'堯設誹謗之木,何也?’答曰:'今之華表木也。以橫木交柱頭,狀若花也,形似桔橰,大路交衢悉施焉。或謂之表木,以表王者納諫也。亦以表識衢路也。’”北魏·楊炫之《洛陽伽藍記·龍華寺》:“(洛水)南北兩岸有華表,舉高二十丈,華表上作鳳凰,似欲沖天勢。”周祖謨注:“華表,所以表識道路者也……古代建筑前路邊每有石華表。” 2.古代設在橋梁、宮殿、城垣或陵墓等前兼作裝飾用的巨大柱子。設在陵墓前的又名“墓表”。一般為石造。柱身往往雕有紋飾。北周庾信《燕歌行》:“定取金丹作幾服,能令華表得千年。”唐·杜甫《陪李七司馬皂江上觀造竹橋》詩:“天寒白鶴歸華表,日落青龍見水中。”《古今小說·羊角哀舍命全交》:“四圍筑墻栽樹,離墳三十步建享堂,塑伯桃儀容,立華表,柱上建牌額。” 3.指房屋外部的華美裝飾。《文選·何晏<景福殿賦>》:“皓皓旰旰,丹彩煌煌,故其華表則鎬鎬鑠鑠,赫奕章灼。”李善注:“華表,謂華飾屋外之表也。” 發展沿革 清北京圓明園華表現存北京大學校園 安門前原有兩對雕刻精美的華表。華表的起源很久遠。相傳堯舜時在交通要道,講究豎立木牌,讓人在上面寫諫言,名曰“誹謗木”,或簡稱“謗木”,也叫“華表木”。據古籍《淮南子·主木訓》記載:“臣聞堯舜之時,諫鼓謗木立之于朝。” 到了漢代,“華表木”就發展演變為通衢大道的標志,因這種標志遠看像花朵,所以稱為“華表”,漢代還在郵亭的地方豎立華表,讓送信的人不致迷失方向。 后來,華表逐漸發展成為橋頭和墓地等設置的小型裝飾建筑品。北宋大畫家張擇端畫的《清明上河圖》中,汴梁虹橋兩端就畫有兩對高大的華表,頂端白鶴佇立,神態生動各異。盧溝橋兩頭也有華表四座,高4.65米,石柱上端橫貫著云板,柱頂有蓮座圓盤,圓盤上雕有石獅子,莊嚴秀美,氣勢非凡。唐高祖李淵獻陵和高宗李治乾陵前裝飾的石柱華表,雕刻工藝精巧,造型美觀。 明永樂年間建造“承天門”(即今天安門)時建立的兩對華表,巧妙點綴了整個精美的故宮建筑群,增強了古老建筑藝術的整體感。現在天安門內外的兩對華表,是用漢白玉雕刻而成的,是以巨大高聳的圓柱為主體,通身塑有纏柱云龍,柱上橫貫一塊美麗的云板,好似行云插入云際。頂端承露盤上的蹲獸,栩栩如生。 歷史 華表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建筑物,有著悠久的歷史。 相傳華表既有道路標志的作用,又有過路行人留言的作用,在原始社會的堯舜時代就出現了。 那時,人們在交通要道設立一個木柱,作為識別道路和標志,后來的郵亭、傳舍也用它作標識,它的名字叫作“桓木”或“表木”,后來統稱為“桓木”,因為古代的“桓”與“華”音相近,所以慢慢讀成了“華表”。 在這根木柱上,行人可以在上面刻寫意見,因此它又叫“謗木”或“誹謗木”。“誹謗”一詞在古代是議論是非的意思,就是現代的提意見,所以它又具有現代“意見箱”的作用。 南朝時期華表 據史書上記載,堯時的誹謗木以橫木交于柱頭,指示大路的方向,天安門前的華表仍然保持了堯時誹謗木的基本形狀。 不過,天安門前的這對華表上都有一個蹲獸,頭向宮外;天安門后的那對華表,蹲獸的頭則朝向宮內,傳說,這蹲獸名叫犼,性好望,犼頭向內是希望帝王不要成天呆在宮內吃喝玩樂,希望他經常出去看望他的臣民,它的名字叫“望帝出”,犼頭向外,是希望皇帝不要迷戀游山玩水,快回到皇宮來處理朝政,它的名字叫“望帝歸”。 文化寓意 華表是中國封建禮制建筑的附屬品,在建筑群體序列儀式的開場白中起到十分重要的定調和陪襯作用,這是從局部相對于整體上來感受建筑的符號功能。如果將故宮建筑群比作一篇樂章,那么華表就是這篇樂章的序曲,起到定調的作用。 至于后人對華表的傳說“望君歸”、“望君出”,也正是中國文化的特征之一,即將人的思想、意念、愿望凝聚或貼附在建筑上,抒發或寄托人們的某種無奈的情愫,將諱言回避開去而直接在建筑上體現出來,既達到了進諫的作用又不至于帶來殺身之禍。 一種建筑小品型制的形成絕對不是孤立的與外界毫不相關的,它一定反映并折射出當時的文化特征及屬性。從華表身上可看出中國禮制建筑和龍文化對建筑的影響,華表蘊含著其建筑本體之外深刻的精神內涵。[1] 代表建筑 遼寧沈陽清昭陵華表 沈陽清昭陵(清太宗皇太極的陵墓)、河北遵化清裕陵(清乾隆帝的陵墓)、河北易縣清泰陵(清雍正帝的陵墓)和北京圓明園(后分別移入北京大學和國家圖書館院內)等地。其中,天安門、明十三陵和圓明園華表,柱頭為神獸;而沈陽清陵柱頭則有所變化,為蓮花頭。 此外,南京梁吳平忠侯墓前的神道柱,是南北朝時期南朝梁的石表。 作用 除了在天安門,在明十三陵、清東陵、清西陵以及盧溝橋等處我們也可以見到華表。那么為什么華表要矗立于宮殿、陵墓、橋梁等處?華表究竟在這些建筑物中起著什么作用?至今尚有不同看法。 一般認為,華表又名桓表、表木,是一種在古代建筑物中用于紀念、標識的立柱。華表起源于古代的一種立術,相傳在我國堯舜時代,人們就在交通要道豎立木柱,作為行路時識別方向的標志,這就是華表的雛形。 另一種意見認為,華表起源于遠古時代部落的圖騰標志。華表頂端有一坐獸,似犬非犬,它叫做“犼”,民間傳說這種怪獸性好望。遠古時的人們都將本民族崇拜的圖騰標志雕刻其上,對它視如神明,頂禮膜拜,華表校頂的雕飾也因各部落圖騰的標志不同而各異,歷史進入到封建社會,圖騰的標志漸漸在人們心中印象淡薄,華表上雕飾的動物也變成了人們喜 華表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華表上古名“謗木”,相傳堯、舜為了納諫,在交通要道和朝堂上樹立木柱,讓人在上面書寫諫言。也就是鼓勵人們提意見。晉代崔豹在《古今注·問答釋義》中說:“程雅問曰:'堯設誹謗之木,何也?’答曰:'今華表木也,以橫木交柱頭,狀若花也,形似桔槔,大路交衡悉施焉。或謂之表木,以表工者納諫也,亦以表識腸路也/崔豹所言華表木的形狀與現存的天安門前的華表大致相同。只是華表的'謗木’作用早已消失,上面不再刻以諫言,而為象征皇權的云龍紋所代替,成為皇家建筑的一種特殊標志。 也有人認為,華表是由一種古代的樂器演變而來。這種樂器名為“木鋒”,是一·種中間細腰,腰上插有手柄的體鳴樂器,先秦時,代天子征求百姓意見的官員們,奔走于全國各地,敲擊木鋒以引起人們注意。后來,天子不再派人出去征求意見,而是等人找上門來,將這種大型的木鋒矗立于王宮之前,經過演變,就成了華表。 儀器儀表 還有人認為,華表原是古代觀天測地的一種儀器,春秋戰國時期有一種觀察天文的儀器為表,人們立木為竿,以日影長度測定方位、節氣,并以此來測恒星,可觀測恒星年的周期,古代在建筑施工前,還以此法定位取正。一些大型建筑因施工期較長,立表必須長期留存。為了堅固起見,常改立木為石柱。一旦工程完成,石柱也就成了這些建筑物的附屬部分,作為一種型制而保留下來,每每成為宮殿、壇廟寢陵等重要建筑物的標志。后世華表多經雕飾美化,表柱有圓形。八角形,雕有蟋龍云紋,柱頭有云板,校頂置承露盤,華表的實用價值逐漸喪失而成為一項藝術性很強的裝飾品。 源流 1983年版《辭源》解釋如下: 古代用于表示王者納諫或指路的木柱。晉·崔豹《占今注·問答解義》:“程雅問曰:'堯設誹謗之木,何也?”答曰:'今之華表木也。以橫木交柱頭,狀若花也。形似桔槔,大路交衢悉施焉。或謂之表木,以表王者納涑也。亦以表識衢路也。秦乃除之,漢始復修焉。今西京謂之交午木。” 古代立于宮殿或陵墓前的石柱。柱身往往刻有花紋,北魏·楊衍之《洛陽伽藍記·龍華寺》:“宣陽門外叫四里,至洛水上,作浮橋,所謂永橋也...南北兩序有華表,舉高二十丈,華表上作風凰似欲沖天勢。” 房屋外部裝飾物:《文選》三國·魏·何平叔(晏)《景福殿》:“故其華表則鎬搞鑠鑠,赫奕章灼。”注:“華表,謂華飾屋外之喪也。” 意義 可見華表不單純是個裝飾品,而是提醒古代帝王勤政為民的標志。 北京天安門前后,各有一對華表,華表的柱身上雕刻著盤龍,柱頭上立著瑞獸,它們和天安門前的石獅以及兩側的金水橋一起烘托著這座皇城的威嚴氣勢。古樸精美的華表,與巍巍壯麗、金碧輝煌的故宮建筑群渾然一體,使人既感到一種藝術上的和諧,又感到歷史的莊重和威嚴。華表實際上已經與中華民族,和中國古老的文化緊密相連,從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我們民族的一種標志。 天安門前的華表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即柱頭、柱身和基座。華表柱頭上的部分又叫“承露盤”。漢武帝曾命人在神明臺上立一銅鑄的仙人,雙手舉過頭頂,托著一個銅盤,承接天上的甘露,以為喝了甘露便可長生不老,這自然是無稽之談。后來這種形式便流傳下來,并且取消了仙人,簡化為柱子上面放一只圓盤。華表的柱頭上也有瑞獸,名字叫“犼”。古人創造出很多瑞獸,它們的功能各不相同,但大多寄托著人們祈福避禍的愿望。“犼”是一種形似犬的瑞獸,根據所在方位的不同,表達的意義也不相同。天安門后面的一對華表上的石犼面朝北方,望著紫禁城,寓意是希望皇帝不要久居深宮不知人間疾苦,應該經常出宮體察民情,所以稱“望君出”。而天安門前面的一對石犼面朝南方,寓意皇帝不要久出不歸,故而稱“望君歸”。 華表的柱身呈八角型,一條巨龍盤旋而上,龍身外布滿云紋,漢白玉的石柱在藍天白云的襯托下真有巨龍凌空飛騰的氣勢。柱身上方橫插一塊云板,上面雕滿祥云。 華表的基座稱為須彌座,這是借鑒了佛教造像的基座形式,而且在基座外添加了一圈石欄桿,欄桿的四角石柱上各有一只小石獅,頭的朝向與上面的石犼相同。欄桿不但對華表起到保護作用,還將華表烘托得更加高聳和莊嚴。 參考資料 [1] 設計在線:擎天柱--華表之我見,2006-10-12[引用日期2012-08-04] [2] 新浪:誹謗木與華表----200904期《市民》雜志卷首語,2009-03-25[引用日期2012-08-0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