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醫學女博士健康說原創美文第490期 尿酸高,超出溶解度結晶沉淀的尿酸鹽,就是人體內的垃圾——中醫中的痰飲雖然尿酸之于人,有著維持直立行走所需要的高位血壓,人體內的抗氧化劑和保持智力。 但對于所有痛風者來說,結晶沉淀在關節、結締組織和腎臟等處就是體內的垃圾。 在中醫醫生的眼里,尿酸鹽,就是濁。 濁,指的是痰濁,在《黃帝內經》中還叫做“飲”、“積飲”。 痰和痛風的關系,可從清代中醫大家林佩琴所著的《類證治裁》中的記載:“而痰則隨氣升降,遍身皆到,在肺則咳,在胃則嘔,在心則悸,在腎則冷,在腸則瀉,在頭則眩 , 在胸則痞 , 在脅則脹 , 在經絡則腫 , 在四肢則痹,變化百端。” 在四肢則痹的意思,就是痰濕隨氣血輸布到四肢關節之時,就會形成痛風。 當代中醫大家朱良春認為,濕濁瘀滯內阻才是痛風關節炎發作的主要病因——痰濁行于營血,則血中尿酸含量升高而發為痛風。 中醫世家、中國中醫藥工程學發起人之一、成都中醫藥陳德濟教授認為,人體長期嘌呤代謝異常,導致體內不斷堆積“垃圾”,正是這些“垃圾”導致痛風發作。 中醫就把這些體內的“垃圾”叫做“濁毒瘀痰”。 第三批全國名老中醫、北中醫商憲敏教授也認為,導致痛風發作的主要原因就是濕邪痰濁。 這樣看來,不管是古代中醫大家,還是近現代中醫名家,都深刻認識到痰濁在痛風發作中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血瘀,可導致痛風;痛風日久必瘀瘀,指的是瘀血。 在《黃帝內經》中又叫做“凝血”、“留血”、“菀陳”。 清代名醫林佩琴所著的《類證治裁》中記載:“(痹)久而不痊,必有濕痰敗血瘀滯經絡。” 說明即使在古代,人們也對痛風日久必瘀、瘀血對痛風發作之間的重要關系。 瘀血,是怎么導致的呢? 是因為血液運行不暢,或血絡瘀阻不通而產生的病理性產物。 瘀血,和痰濁的區別,是瘀血沒有活動性;痰可隨氣血輸布全身,輸布到哪里就成為那里的病理產物而發病。 瘀血一旦產生,則很難消散,瘀血在關節處產生,則可引發痛風。 近代名醫、上海名中醫顧伯華認為,痛風發作是因為人們長期攝入大量膏粱厚味,導致濕熱內蘊。同時外感風邪侵襲經絡,導致氣血運行不暢;久而久之,濕熱內蘊,血運不暢反復發作,最終導致瘀血停滯,經絡阻塞,造成關節畸形。 因為瘀血的不活動性,所以痛風幾年后,存在瘀血的,可常表現為痛感劇烈,痛有定處,遷延難愈。 從上面的論述可以看出,瘀血,不但是痛風病后的病理產物,同時也是痛風疾病的致病因素。 導致痛風的痰飲瘀滯毒濁,都是臟腑(肝脾腎虧虛)導致的金元四大家之一、中醫脾胃論創始人李東垣在《脾胃論》中寫到:“內傷脾胃,百病由生。” 中醫認為,脾胃主運化,司職水谷精微運化和輸布,是人體獲取能量的根本;如果脾胃受損,則機體深入營養不足,身體不能充分濡養,則疾病接踵而至。 痛風的發生,也與脾胃功能而受影響。 李東垣指出:“脾病則下流乘腎,土克水,則骨乏無力,是為骨蝕,令人骨髓空虛,足不能履地。” 脾臟在五行屬土,腎屬水,土乘水,脾病導致腎病,最終可誘發痛風。 而痛風與肝的關系,見《素問》中的記載:“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 肝主疏泄,而隨年齡增長,肝氣也隨之衰弱,所以肝的疏泄功能減弱,水液/津液輸布全身異常,水濕停滯,久而化熱,濕熱蘊結,進而濕熱化痰,同樣可以導致痛風發作。 所以,肝、脾、腎出現虧虛,則水液代謝紊亂,濕熱蘊結,濕熱性趨下,可下注與關節,發為痛風。 總之,我們的目標是:尿酸不再高,痛風不再犯,遠離腎結石。 #2021加油帶頭人#,說話間,2021年就剩短短幾天了,今天平安夜,明天圣誕節,然后就到了2022年的元旦。2022除了堅持做科普,還能做點什么事情呢?心里牽掛著痛風者的苦辣酸甜,爽利大棗《2022年度開啟痛風健康千名捐助援助計劃》,如果您正處于尿酸高痛風反復發作困境,可私信回復“01”報名。為您一對一解惑答疑,科學有效降尿酸,遠離痛風發作之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