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所稱的幸福與心靈休戚相關,而構成幸福的那些外部因素則多么無足輕重——安德烈典紀德 安德烈紀德是法國20世紀重要作家,寫作風格多樣,小說主要有《背德者》、《窄門》、《田園交響曲》等。《窄門》是紀德的代表作,之后獲諾貝爾文學獎。 這本書故事線沒有什么繁復的文學技法,以阿莉莎對杰羅姆的情感為引向,講述了,一對青梅竹馬的戀人杰羅姆與他的表姐阿莉莎,從相愛到分離的悲情故事。映射出作者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道德上的進退兩難的困境。 這本書一開始看著很擰巴,把作品里的人物故事情節與作者本身的背景聯系起來,才能明白諾貝爾文學獲獎者紀德的真實用意。 安德烈紀德曾經寫道:“人必須敢于做自己。”在現在看著很俗套的話,卻影響了好幾代人。
在我看來,一本書寓意與作者生平事跡,所處的生活背景,他所在國家的風俗習慣等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窄門》也一樣。 ①壓抑的家庭環境,埋下矛盾的寫作風格 紀德出生法國巴黎一個富裕的新教家庭,他的童年是在孤獨寂寞中度過的,文學和音樂成為他的“玩伴”。 家庭的模式使他從小接受兩種矛盾的教育:母親認為“孩子應當順從,而不需要明白為什么”;父親則傾向于“無論做什么事,都要向我解釋清楚”。父親去世后,隨母親離開巴黎,來到外祖父家。早年體弱多病的紀德,異常敏感,再加上母親的管教過于嚴厲,年幼的紀德無法自由表達自己,對母親有很多的不滿,造成他性格叛逆。 除了家庭的壓抑,《圣經》是他從小的偏愛文學讀物,受禁欲主義熏陶下成長,之后大多數創作都是從中取材。同時在追求自由的過程與信仰的禁欲呈現矛盾的情感。 安德烈·紀德 ②個人情感潔癖的產生 14歲的紀德與表姐相戀,家庭的阻礙使他們沒能繼續相處。 紀德母親去世后,費盡周折娶了深愛的表姐為妻,這段關系僅僅屬于柏拉圖式的精神交流,有名無實。他眼中的愛情是極為圣潔的,而性則是罪惡的,這樣思想使他根本無法對妻子產生欲望。 與此同時,他覺察出了自己的同性戀傾向,他過起了一種精神之愛與肉體之愛完全割裂的生活。除此之外瑪德萊娜(紀德的表姐)像阿莉莎那樣,有虔誠的新教信仰,小說末尾阿莉莎的日記,有許多地方是與瑪德萊娜在婚前的日記中的段落一致。 小說《窄門》就是這種生活后的產物。 ③時代背景的延伸熏陶 紀德《窄門》出版前,他經歷了一段對創作方向感覺躊躇和茫然的時期,先后結識了法國詩人瓦雷里、馬拉美、雷尼埃和英國作家王爾德及法國畫家阿爾貝·洛朗。 英國作家王爾德、道格拉斯玩世不恭的態度對他影響很大,他一反清教徒的禁欲主義,與他們也有了共同話題,相當于多了精神支持。 除此之外,寫這本書的時候,是在第一次工業革命后,生活物質攀升,精神需求缺乏,也是紀德看中精神交流的重要原因。 《窄門》是作者大量親身經歷的作品,故事的主角阿莉莎是拋棄情欲、婚姻和生命的極度新教狂熱信仰者。在這種矛盾共存的狀態下,是紀德獨立、真誠的自由主義精神。
再讀《窄門》時,仍然有種克制與放縱的情愫,克制的是文本里阿莉莎對杰羅姆的愛,克制背面是紀德現實生活的放縱。 《窄門》中的伊甸園、十字架、天堂、窄門隱含或顯見的圣經象征符號,構成了小說的隱喻世界,把不同的意象納入文字里,不同的隱喻表達活躍地相互作用,從而釀成深刻的隱喻意義。 雙重隱喻世界,它們之間環環相扣,層層入心。 ①伊甸園天堂的寓意,和諧的生存環境下精神文明的缺失 伊甸園是傳說亞當和夏娃生活的樂園,代表了人類生存的美好家園,情感與生活的純潔無瑕的象征。在書中紀德酒為杰羅姆與阿莉莎的生存的環境制造了一系列的美好事物。比如說,兩個世紀前很像的建筑物,諾曼底似的花園,環繞著農場,蜿蜒的林蔭路,站在臺階上,可以看到高原上分手的莊稼,黃昏夜風清涼,村里炊煙裊裊... 一幅唯美的伊甸園出現在了紀德筆下,故事里的主人公杰羅姆一面對表姐阿莉莎有好感,一面對于父親的喪事有著強烈的刺激。看見母親承受的哀傷,杰羅姆變得早熟了,覺得自己不再是孩子。 實際上,紀德的童年父親是缺位的,他一心在工作中,關心較少,雖然與父親生活在一起,情感上錯失了大量與其相處的時間。伊甸園一方面紀德對田園生活的向往,在富裕家庭下不愁生存物質,但是缺少了母親的理解,年少父親陪伴而缺失的精神交流。 心理學研究表明,父親代表了秩序,力量。在家庭關系中父親缺位,和寡母一起生活的兒子除了容易早熟,也會缺乏規則感。 喪偶式育兒講的就是父親的缺位教育。生活中我們會看到很多家庭,母親在絮絮叨叨教孩子,父親在一邊玩手機一邊叫孩子聽媽媽的話,這樣的情景中我們看到了焦慮的母親、缺位的父親、無力成長的孩子。 時代似乎越來越缺乏“父親的教育”,爸爸變成家庭關系中一個影子式的配角,造成了越來越多的“黏人的大男孩”和“自卑無助的孩子”。 弗洛姆曾說:父親代表人類生存的另一個極端:即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創造的法律、規則和紀律。父親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紀德缺失父親的童年,他是這么形容的,人當童年,心靈應該完全透明,充滿情愛,純潔無瑕。可是,記憶中我童年時代的心靈卻陰暗、丑惡、憂郁。可見家庭精神交流對紀德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②十字架:大愛的背后是假性親密關系 《窄門》中的紫晶十字架多次出現。是杰羅姆的母親送給他的紀念品,他把它送給了阿莉莎。 這是他們彼此愛的象征,也是阿莉莎對于大愛的背負。當她認為與杰羅姆相愛會影響他變得更好,走向人生的最高峰時,她選擇了犧牲個人情感即小愛,推開這段關系,歸還這個項鏈。 與十字架代表的大愛剛好相應,另一面十字架也意味著救贖,因為阿莉莎認為只有在與上帝的對話中才能找到自我和自由,愿意為為教義而舍棄愛情,到后來為愛人得教義而舍棄自我,追求德行的最高向往,接受著十字架背后的情感缺失。 所以,阿莉莎最后是孤獨的,妹妹結婚,父親離世,母親私奔,推開了愛的人。她是否到達了天國彼岸的幸福也不得而知。 可以確定的是,她沒有獲得現世的幸福生活,郁郁而終,就是親密關系的缺失。 真正的親密關系,除了兩個人互相關心、投入感情,還需要雙方都承擔一定的情感投入風險。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假性親密關系,看上去和睦相處,實際上都壓抑真實感受和想法,彼此缺少真正的情感交流。 一方面,會壓抑人的情緒,影響人的自我認識。假性親密關系中的人,可能從小就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親密。阿莉沙就是從來沒有跟別人深度交往過,不知道對方眼里的自己究竟是什么樣的,也沒辦法跟他人建立真正的親密關系。 另一方面,長期的假性親密關系最終會破壞感情。關系中的兩個人,都沒有真正地了解和接納對方。時間長了,關系就破裂了。 阿莉沙追求大愛,自我認為的犧牲,其實是為了自己。真正的親密關系需要真誠的交流去維護,什么事都藏著掖著,不坦誠相待的話,終究會破裂。 ③窄門:隱晦的道德抨擊 窄門作為小說題目,所含深意不一而足。題記寫道:“你們要努力進窄門。 你們要努力進窄門。我告訴你們,將來有許多人想要進去,卻是不能……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 指世人都有原罪,無法自救,只有信仰耶穌方能得到救贖,死后靈魂升入天堂即得永生。而要達到目的,必須自我約束、克制欲望、忍受痛苦,對普通人來說這是很困難的,而唯有少數堅持追隨的人才能達到,這就如同進“窄門”。 杰羅姆和阿莉莎一生的經歷就是在反復糾結中相處分開在相處,再徹底分開,闡釋著“窄門”所包含的復雜意義。 阿莉莎代表了一種極端的道德禁欲情感生活方式。小說最后的日記里,不僅表達來對杰羅姆的情感,還有自己壓抑情感的痛苦,這樣的堅持并沒有讓阿莉莎和杰羅姆獲得幸福,都是孤獨而悲傷的。 也和現實中紀德的經歷有關,與妻子保持禁欲的精神交流。可以看出故事中對于極端道德的批評是隱晦的,克制的,隱忍的。過度的道德束縛,產生了阿莉莎情感沖突:感官享樂、肉體情欲、精神自由,與道德里的禁欲、克己、苦修等產生激烈的沖突,反應在紀德的作品里。 正因為如此貫穿了他一生的,形成了作品中多樣復雜的道德觀念,讓我們了解安德烈紀德對人性自由的探索。 03 在變化與否定尋找生活別處的可能性 變化才是生活的常態,關注內心的聲音,借變化的力成長。 紀德在《如果種子不死》中說到,“我是個充滿對話的人,我內心的一切都在爭論,相互辯駁。”關于生活的復雜性,他從來不去想,也不會去糾結該選什么,而是隨心所欲的去嘗試。 變化與否定,貫穿紀德的一生。紀德從不試圖維持自身的一致,維持已有的公認形象文壇王子。他能幻化出許多思想,忽然念及天使就扮演天使,忽然念及魔鬼就扮演魔鬼,即興演出傻劇、諷刺劇、悲劇和喜劇,還拉著觀眾一起演出,即使漏洞百出,有時甚至出丑,引起噓聲喝倒彩,也照樣演得有聲有色。 常給人意外的驚喜,從臺上下來是充滿活力的紀德,紀德喜歡快樂,但更喜歡變化。他一再強調:“沒有進步的狀態,不管多么幸福我也不稀罕,人要做真實的自我,才有無限的可能性。 換在現在,生活也是多變的,唯有在多變的生活中的人,更容易被看見。 說起邏輯思維的的脫不花,網上一搜都是她是17歲高中肄業,18歲給企業家講課,19歲當董事長、虎嗅網專欄作家,邏輯思維聯合創始人CEO,一堆閃閃發光的履歷與頭銜。 縱觀脫不花的人生經歷,很多人都說她是幸運的,遇到了對的人,對的事。細想,換一個人去經歷與脫不花相同的遭遇,卻不一定會能得到相同的結果。 在我看來,她能成為名人,是因為她一直在變。起初做辦公室小妹,所在的公司是做廣告代理的,爭取項目時很多廣告公司都不做PPT,都用DOS系統打字,膠片投影機都還是個非常新鮮的事物。脫不花想辦法學了,還接觸到專業人物。 印象深刻的,脫不花在有所成就后,情緒是她繼續向前的絆腳石,這時候,她又“變”了,跑去跟禪師體驗生活,內心變得更加開闊。 前陣子走起來不久的微信視頻,也是騰訊變化要去借力的產物,一個個普通號到稍有名氣,都是人在“變”,借力去傳播。變化是生活的常態,紀德在很早之前就已經知道了,不斷的去體驗生活,成為高產文學作品的作家。 《窄門》中的阿麗莎,過度壓抑自己泯滅了人的本性,那被壓抑的情欲,使她沒有關注到自己真正的需求造成美好生活的幻滅。 《背德者》世界名著名譯文庫里,記錄了紀德在青春期的壓抑,家庭封閉的窩,關閉的窗戶,讓他有意無意壓抑自己的天性。 他一生都在和傳統的道德觀念反抗,他清楚的知道想體驗生活百態,于是將自己放進有愛,有痛,有自由的人生長廊里,義無反顧。他認為人要有自己,關注內心的的聲音,希望年輕人能有身心統一的體驗。 精神分析也帶有明確的哲學目的:“認識你自己”。 我們在KTV里動情地唱著五月天的《你不是真正的快樂》,里既有“我”的分裂性和多面性。弗洛伊德把“我”分成“本我”、“自我”、“超我”三個小人,他們經常扭打在一起、撕扯個不停,就是讓每一個痛苦的人看見真相、看見沖突、看見過去、看見丑態、看見欲望等。 認識自己是不容易的,我們總會扭過頭去,邊逃避邊渾噩度日,能做就是“接納”,弗洛伊德試圖證明的是:無知的沖突帶來最可怕的破壞力,而被看見的沖突,就像被意識之光照亮的黑暗、被大海接納的洪水,終于不再那么危險。在變化與否定也將尋找到生活別處的可能性。
《窄門》不僅給讀者展示悲催的愛情故事,更重要的是對于極端道德禁錮批判,紀德他自己就是其中受害者。 一方面,他嚴厲批判宗教束縛,力圖做一個叛逆者,另一方面,年幼時家庭中的e清教氛圍,在他精神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跡;另一方面,他把愛情看得極端圣潔,滿足于柏拉圖式的精神交流…… 即便如此,真誠、貼近生活仍然是他向往,努力的穿過人生中“窄門”做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