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花功是一種軟功,此功專練指頭,屬陰柔之勁。練習 此種功夫耗時較長,一般歷時達五年之久,蓋因指頭功不如 拳腳那樣容易練就,所以習練此功要矢志不渝,堅持不懈。以指觸物,無論怎樣堅硬牢固之物,應指即毀。
這種功夫盡管十分難練,但練習方法至為簡單,不需任 何器械,亦不必擺出練功架子,隨時隨地均可習練,不限次 數。當然,練習吋,采用馬步站粧,專心致志,效果自然更好。習練此功,可分為四個步驟:
第一步:伸出拇指、食指、中指三個指頭,先將中指、食 指緊緊并住,然后用拇指第一節面用勁下按。開始時,以順 時針方向,拇指從內向外旋轉,以九圈為準,然后,逆時針從 外向內旋轉,亦以九圈為準;繼而,再以逆時針方向,拇指從內向外旋轉九圈,然后再順時針從外向內旋轉九圈。
按照上述方法,勤學苦練一年后,指力已十分可觀了。
第二步·.伸出食指,中指并住,在兩指第一指令面上放 二顆圓形豆粒,然后用栂指第一指節面壓住。余下練法與前 一步之方法相同,按順逆時針從內向外,或從外向內旋轉。初時,二顆豆粒可能不能隨指旋轉,甚至還會脫落地上,但 習練月余后,就熟練了。練習期間,所拈之豆粒,要逐曰更 換,初則每日兩次,再則三次四次,待功夫純熟后,指頭微一 旋轉,豆粒便粉碎。練成這步功夫需一年之久。
第三步:伸出中指、食指并住,在兩指第一指節面上,放 置兩塊圓粒光滑小石,再將拇指壓上。練習方法同前二步一 樣,待練至手指一動,圓石即碎,則此步功夫成矣。練此步功 夫需一年之久。
第四步:伸出中指、食指并住,在兩指第一指節面放一 光滑鐵珠,再將拇指壓上。練習方法同前三步一樣,待到指 節稍一用力,鐵珠即變形,則此功大成。這步功夫練成后,可 說是無堅不摧、無物不毀,其勢銳不可擋。
注意搴項:此功極易無意中傷人傷物,所以習練時宜用 右手,蓋左手使用較右手為少。
第二十七節練步功
蟓
練步功是一種軟功。功成后,可使兩腿強壯有力,移動 靈活,與敵對陣時,縱使敵人出手極快,亦可躲閃騰挪,避其 鋒芒。該功練法如下:
首先依照九宮八卦圖畫九個圈子(如圖),然后在圈上。

第三章擒拿術概要
第一節擒拿術之淵源
中華武功歷史悠久、淵源流長,最早的武功,據傳出自 于人皇氏,大概是從觀天文星象蟲魚鳥獸等參悟而出。擒拿 術作為少林護法鎮山的秘傳絕技,實淵于達摩禪師,梁武帝 時,達摩禪師來到中國傳授佛教。據說他在少林寺為徒眾解 經說法時,見徒眾精神萎靡,昏昏欲睡,于是創編了《易筋 經》,即所謂羅漢先天十八手,這實際上是少林武術的開始, 后又創編了各種武功。隋朝時期,南少林由于戰亂頻繁而毀 于兵火,達摩禪師重入福建,重建南少林寺,并廣泛收徒授 眾,羅祖便是其中之一。羅祖依據周天定理,陰陽五行而創 立了點穴術,后傳于陳善可,陳善可將點穴術推而釋之,演 變出、擒拿之術。之后唐代的圓明上人、宣統禪師,宋代的周 桐、岳飛,元代的泓一禪師、覺遠上人等都精于擒拿之術。金 元以后,擒拿術每代只傳三五人,明朝時,得擒拿術者有李 鏡源、張松溪、戚繼光、金皋等人,清朝至民國時期得擒拿術 者有孫季寬、陳善、周長春、田春奎、陳玉山、姜容樵、萬籟 聲、張洛忠、殷德魁、周倜庵、妙興大師等。
第二節擒拿術與卸骨、點穴的區別
擒拿術與卸骨、點穴法表面看來十分相似,但實際上, 三者是有區別的,不能混為一淡,現將其主要區別分述于 下:
擒拿術主要用拇、食、中指三指相扣之力來擒拿敵人的 筋骨,使其失去機能,受制于我。擒拿術雖然也擒拿穴位、骨 骱,但以擒拿筋骨為主。練法以鷹爪力或鎖指功為宜。
卸骨法:以拇食中三指相扣之力捏敵人之骨節,使其脫 臼或傾斜其骨骱,使敵人之骨骱失去機能而束手就擒。卸骨 專注重于捏卸之力,練法以鎖指功、拔山功為宜。
點穴法:依據氣血在各穴位循行的理論,用中、食二指 點之,使其閉穴,血氣凝窒,各部位的機能失去。點穴手指練 法以一指金剛,二指點石等功為宜。
第三節擒拿指要 一、癘拿要訣
天下功夫屬少林, 天外有天生奇云, 武壇精中尋真金, 擒拿即可懲歹人。歹徒惡道劫少室, 難逃少林十三門,擒拿不遜點穴妙, 此法莫傳無德人。
二、撬拿歌訣
單擒隨手轉, 雙擒捏帶攣, 單拿手腕肘, 雙拿肩胯走。歌曰:
扣指輕拿把敵傷, 腕力一推我武揚, 鎖住敵人筋和骨, 閉住穴n殘當場, 手法靈敏敵難躲, 指勁精巧無人擋。
三、癘拿手法歌訣
擒拿本是武中精, 少林藝中稱神靈, 盯準敵人要關節, 致他骨折失抵能, 乘勢尋勢施足拳, 更有鷹爪捷速風, 功在刻苦千百練, 悉解此意定成功。
第四節癘拿之主骨及主筋
一、 擒之主骨名稱
鎖骨;肩胛骨;上膊骨;橈骨;尺骨;腕骨;
手骨;脾臼;大腿骨;1膝蓋骨;腓骨;脛骨;跗骨。
二、 癘拿之主筋名稱
笑筋;筋耳筋;屈筋;伸筋;筋腹;筋尾;腓腸筋。
三、 擒拿主筋注解
笑筋:屬于面部之一,口骨之兩側各有三條專管口角 運動,其中有一條表示笑態,即笑筋。
筋耳筋:指耳輪部分之各筋,在近耳之處。
屈筋:指四肢各關節內側之筋的總稱。此筋伸直,四 肢即直,此筋收縮,四肢即屈。
伸筋:伸筋與屈筋正好相反,主四肢之伸直,位于四 肢各關節外側。
筋腹:位于骨與肉之間,連接肉與骨或連接筋絡與筋 洛。
筋尾:指包覆骨醬之筋,使其不受侵害,
腓腦筋:位于膝部,是膝關節之主筋,連合大_骨與 膝骨脛骨、腓腸筋分外腓旸筋、中腓腸筋。'
第五節擒拿二十四穴
一、擒拿二十四穴位歌
二十四穴法,妙在拿要把。一法打太陽,拳中倒地下。二通天突穴,鎖喉致昏啞。三擊天柱處,七竅滅血花。四打廉泉穴,絕氣一命休。五法打肩丼,體身可化零。六法拿臂臑,卸胛體癱倒。七法踢三里,脛骨.兩節斷。八法拿曲池,脫肘失牽連。九法拿曲澤,胳膊兩節斷。十法拿少海,上肢全可殘。十一拿陰池,五指盡斷然。十二拿陽谷,手掌失協調。十三破期門,腸翻漏糞便。十四擊章門,裂肛血滲染。十五彈血海,暴客背朝天。十六拿筑賓,脛骨三節斷。十七拿公孫,歹徒失根源。十八拿委中,敵人跪下喊。十九彈涌泉,送他三丈遠。二十尋風底,擊中叫殘然。
二十一脈腕,拿擒能致殘。
二十二巨骨,能擒英雄漢。
-二十三風尾,能開鐵門栓。
二十四精促,虎將亦閉眼。
二、二 四穴位注解
太陽穴:在眉梢向外約一寸處凹陷。在二十四穴中屬 死穴。
天突穴:位于胸骨切跡上緣處,在二十四穴中屬死穴。
天柱穴:在頸后發際上半寸,旁開一寸三分處,亦屬 死穴之一。
廉泉穴:喉結#方,舌骨下緣凹陷處。亦為死穴。
肩井穴:第一椎之上,與肩峰連線的中點。此穴非 死穴,但若被拿住,全身即刻軟綿無力。
臂臑穴:垂臂曲肘,在三角肌止點稍前處。屬暈穴,若 被拿則全身麻木。
三里穴:位于膝眼下,三寸兩筋中間。
曲池穴:屈肘成直角,肘橫紋橈側盡頭處。屬暈穴。
曲澤穴:位于肱二頭肌下端的內側。屬暈穴。
少海穴:位于肘窩橫紋盡側端。
陽池穴:位于第三、四掌骨之上,腕橫紋盡頭處。屬 暈穴。
12·陽谷穴:位于腕背橫紋尺側端盡頭處。屬暈穴。
期門穴:又名肝募穴,位臍上六寸,旁開三寸半,即 第六肋內端處。屬死穴。
章門穴:腋中線,當第十一肋前端,屈肘合腋時,肘尖盡處。又名季肋穴,屬死穴。’
血海穴:屈膝。髕骨內上緣上二寸處。
筑賓穴:位于太溪穴上五寸,脛骨內緣后約二寸處。屬暈穴。
公孫穴:位于足大趾內側,第一跖骨小頭后下方凹 陷中,屬暈穴。
委中穴:位于膝胭橫紋中點,股二頭肌腱與半膜肌 腱之間的中點處。屬暈穴。
涌泉穴:在足掌心前1/3與后2/3交界處。第二、、 三跖骨底間,足心凹陷處。屬死穴。
風底穴:屬暈穴。
脈腕穴:屬死穴。
巨骨穴:位于鎖骨肩峰端與肩胛同結合部的凹陷 處。屬暈穴。
風尾穴:屬暈穴。
精促穴:屬死穴。 
昔日少年武為尊,而今鄰里少傳人。冷落多見練武場,人少并非學子貧。 有人甘學跆拳道,喜將韓裝著于身。我輩武友勤奮起,弘傳國粹萬年春。 謝謝各位師兄關注,我們會一直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