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創傷性肱骨頭壞死常伴有運動性疼痛,夜間疼痛并不頻繁;然而,在一項研究中表面,70%的患者患有睡眠困難。疼痛可能會影響高達80%患者的體力勞動。運動時的咔噠聲可能來自于關節不協調、軟骨瓣或關節松弛。肱骨頭壞死患者通常比骨關節炎患者年輕。體格檢查可能會發現肩關節壓痛,但肩關節活動度通常不受影響,直至到壞死晚期。隨著手臂外展或抬高90度達到最大盂肱負荷時,肩關節的不適感將增大。結合患者病史,有益的檢查可能包括血細胞計數、血沉率和C反應蛋白,以幫助排除感染。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特異性血清學有助于排除炎癥。血紅蛋白分析證實SCD。Gaucher病的特征是血清酸性磷酸酶升高,但診斷應通過酶和突變分析來確認。在許多情況下,通過病史、體格檢查和實驗室檢查只能懷疑是骨壞死。如果通過病史和體格檢查對肩部骨壞死有懷疑,那么下一步將需要拍攝平片。雖然早期肩關節骨壞死在平片上可能無法檢測到,但早期骨壞死顯示肱骨頭的囊性和/或硬化性改變。術語新月征描述肱骨頭軟骨下透亮的區域,表明由于骨壞死和隨后的修復導致軟骨下骨折。晚期肩部骨壞死表現為肱骨頭變平、塌陷和退行性改變。對于有可疑病史的患者,MRI是首選的檢查方式,同時進行體格檢查和正常X線檢查。MRI對骨壞死的診斷基于T1加權圖像上的帶狀低信號區(圖8)。 圖8.早期肩關節骨壞死MRI表現:T1加權像上帶狀低信號(箭頭)MRI用于檢測早期肩部骨壞死具有99%的靈敏度和特異性,通常在T1加權和高強度信號T2加權圖像上表現為低強度信號區域(圖9),也可能出現骨髓水腫和關節積液。 肩部骨壞死的后期可以通過平片和CT掃描得到更好的評估。CT掃描有助于評估疑似軟骨下骨折的患者,這在MRI上可能看不到。受病變影響的肱骨頭,我們可將其視為半個球體,通過計算病變體積與肱骨頭體積的比率來得出百分比。根據肱骨頭病變的百分比范圍,受累程度可分為A,表示輕度(<15%),B,表示中度,C,表示重度(>30%)三級。與肩胛盂接觸的病變范圍可在MRI橫斷圖像上進行測量。肩胛盂的直徑可分為兩部分:前部和后部。如果與少于一半的關節盂邊緣接觸,則壞死區域表示為前側;如果與大于一半的盂緣接觸,則壞死區表現為后部,如果與所有盂緣接觸,則壞死區表現為內側(圖10)。 一旦確定病變,我們應將對側肩部也進行X線檢查。如果X光片呈陰性,則應考慮MRI。或者,可以進行放射性核素成像,以排除其他關節的疾病。肱骨頭骨壞死通常使用Cruess(1978)的描述進行分類;它是Ficat 和 Arlet用于描述髖關節骨壞死的分類系統。分為五期:1期的特征是正常的X線片和異常的MRI,在T1加權圖像上,骨髓的高信號區被低信號區取代,而在T2加權圖像上,可以看到高信號病灶(圖11)。 2期,X線上可以看到骨修復過程,包括硬化或彌漫性斑點狀骨質減少;肱骨頭保持球形。3期,以新月征為特征。它是軟骨下透亮線,在此階段軟骨下塌陷也可能導致關節表面出現輕微凹陷。4期,肱骨頭出現塌陷,關節面破壞,骨軟骨可能會斷裂,形成松散的關節內游離體。5期,關節盂發生關節炎改變,原因是肩關節出現關節不穩。其他作者提出了類似的分類(圖12)。 對于1期和2期肱骨頭壞死患者,通常采用保守治療方案,這在臨床中證實有效。兩種類型的髓芯減壓已被描述:經皮技術,使用經典的胸三角入路或關節鏡技術。塌陷后,適應癥通常為關節成形術。作為手術適應癥的肱骨頭壞死約占所有肩關節置換術的5%。然而,評估肱骨頭壞死關節成形術后臨床療效的研究相對較少,許多研究僅包括少數病例或進行短期隨訪。決定是否使用半關節成形術或全肩關節成形術,通常基于關節盂狀態和外科醫生的意見。人工關節置換術的一個絕對禁忌癥是活動性感染,相對禁忌癥包括嚴重的臂叢神經損傷和伴隨的三角肌和肩袖功能不全,其中可以提出反式肩關節置換術。非創傷性骨壞死患者的肩關節置換術面臨的挑戰仍然是假體壽命,因為這些患者相對年輕。肩關節骨壞死是一種復雜的疾病,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它最常見于創傷或皮質類固醇和酒精使用,但也與其他多種因素有關,包括血液代謝障礙和凝血障礙。肩部的初步評估應包括詳細的病史問診、體格檢查和實驗室檢查,以及髖關節和骨盆的X光片評估。早期肩部骨壞死最好通過MRI進行評估,CT掃描有助于確定軟骨下骨折。(陳獻韜 審校) 
深入了解股骨頭(股骨頸骨折、沖擊波、PRP、骨折不愈合、盂唇損傷、髖股撞擊綜合癥、人工關節快速康復等),大拇指戳下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