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人說:“現在找另一半,關鍵要看能不能相互提供足夠的情緒價值。”換句話說,就是我們雙方待在一起感受好不好。 愛達荷大學商學院一位知名教授,將“情緒價值”定義為:服務對象所感知的情緒收益,減去情緒成本的差值。 情緒收益為用戶獲得的積極情緒體驗,情緒成本則為負面情緒體驗。這意味著,一個組織要建立核心優勢,必須先給服務對象提供足夠的情緒價值。 ![]() 在生活中,我們也常借用這一概念來判斷雙方的關系是否可持續。當一個人與伴侶相處時,TA所感知到的情緒收益和情緒成本之差就是情緒價值。二人之間是否能夠提供“相互 1的情緒價值”,很大程度決定了一段感情的成敗。 同樣,學校作為若干復雜“二人關系”的集中產生地,師生之間,上下級之間,同事之間,家校之間,在每一對具體的關系中,能否提供給對方足夠的情緒價值,很大程度決定了一所學校能否形成濃厚的育人氣場,實現高質量發展。 老師的“情緒價值”都耗在哪里了? ![]() 來源: 2.E智慧診斷評估《可嘆與可為——談談那些難以被人覺察的教師情緒勞動》 現代人普遍被“情緒病”所困擾,作為高強度的情緒勞動者,教師群體同樣不能幸免。他們的“情緒價值”都耗在哪里了? 在獨生子女那里。師生關系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同時也是教師“情緒價值”消耗巨大的領域。00后、10后的孩子桀驁不馴,有強烈的自我意識,人權思想常掛在嘴邊。面對老師的批評教育,他們會出言頂撞,加上他們一路被愛包圍,抗壓力弱,遇到困難容易選擇逃避。這種不服管教和散漫態度,消耗了教師大部分的情緒價值。 在無理家長那里。家校關系,家校矛盾也容易成為老師“情緒價值”消耗的大頭。在今天的很多家校關系中,家長容易將學校看做“無限責任公司”,有要求無協同,又常常將矛頭對準老師,不斷消耗著老師的情緒價值。 在無效變革那里。比如“雙減”政策出臺后,各地緊抓全面發展,關注核心素養,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大綱中做到豐富的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然而,當一些地方最終的考試與選拔還是在傳統軌道上,教師就難免左右搖擺,身心俱疲。 在過時管理那里。學校過時的管理方式會加速教師的情緒消耗,比如當部分學校缺乏共同體意識,只有領導“一個聲音”,老師們僅僅是任務的執行者,這樣的管理給教師除了壓力還是壓力,長此以往就積攢了負面情緒。 新一代教師跟今天的學生一樣,有著強烈的個性和較低的抗壓性。當兩個性格剛烈的個體碰撞在一起,摩擦在所難免。前段時間,一位工作兩年的教師因不忍領導掌摑自己,從高樓一躍而下結束了生命,他的情緒價值在領導那里消耗殆盡。 徹底掏空一名教師的“情緒價值”,是極其危險的。 首先,教師的情緒對學生的身心健康有深遠的影響。如今校園霸凌日益增多,它的禍源往往是老師的語言暴力。長期處在語言暴力或體罰下的學生,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傷害,容易產生人格缺陷,少有理性思維。 其次,教師經常情緒失控,會進一步導致學生的厭學情緒。當學生的負面情緒到達臨界點,教師再以暴力言行相向,很容易令學生心理失衡,從而自暴自棄,形成惡性循環。 一是要學會自救。“情緒油箱”亮燈時必須及時補充,與前輩交流是一個方法,經驗豐富的老教師能夠提供有效的解決辦法。你所面臨的情緒困境,他們也曾深陷其中。 二是入職前增加社會經驗和豐富閱歷。這樣,不僅教學內容更豐富,因為經歷了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心態變得成熟,也有了鈍感力和抗壓力。 一是做好前饋管理。學校可以制作案例集,學生會出現哪些問題,家長有哪些普遍問題,老師當如何處理。這些方法可以供老師學習參考應急,有了一些基本預判,不至于猝然遇到而消耗大量情緒。 二是將情緒勞動納入教師評價,從情緒表現的頻率、多樣性、強度、持久性、情緒失調程度、情緒努力等維度設計考察老師情緒工作的條目,采取自評與他評相結合的方式,讓教師的情緒勞動被更多人看見。 阻止“情緒流失” 要建立三個價值觀 ![]() 來源: 中小學校長論壇《李希貴:未來的老師需要成為情緒管理者》 在一些服務型崗位中,我們常常看到,有一些服務對象提出無理的要求,但工作人員卻能一直保持淡定情緒,不卑不亢。他們是天生脾氣好嗎?不一定,他們不過是經過了專業培訓,經過對各種情況的精細化判定,才能約束情緒,積極引導溝通對象。 老師每天不間斷輸出情緒價值,尤其要管理好自我情感,讓這種情感適時地、恰當地發生在正確的對象身上,以促進對方成長。而這樣的情感管理、情緒勞動,我們是否有培訓?我們的教科書、學科門類是否有這樣的設計?在這個方向上,我們任重道遠。 做好情緒管理,要建立一些基本價值觀,包括人性觀、權責觀、問題觀。 第一,人性觀。每個人心里都住著魔鬼和天使。喚醒學生人性中天使的一面,讓學生以陽光積極的一面來示人、服務社會,就是教育的力量。如何讓學生“陽光”起來?要用到一個教育策略,叫做“轉移目光”。當教師發現學生的缺點和劣勢時,要立刻轉移目光,去挖掘他的優勢和潛能,這也是提升教育效率的基礎。 第二,權責觀。進入教育行業以后,老師的責任在不斷加大,而個人權利在不斷減少。在大學,穿衣打扮可以隨心所欲,但在工作崗位上,校長可能會提醒你,這種打扮對學生影響不好,包括你讀的書,如果放在辦公桌上,學生可能會看到,那么你讀什么書就會影響學生。過去,你可以就某個話題指點江山,但在教師崗位上則需要思考,我們究竟要培養什么樣的人?過去你生氣了可以隨意發泄,現在你需要管理好情緒。 人的情緒恐懼有十幾種,如喜悅、悲傷、厭惡、生氣等。如何管理,有兩個小策略: 一是“4x4”工作法。吸氣4秒鐘,平息4秒鐘,再呼氣4秒鐘、平息4秒鐘。這樣一趟下來,基本上那種劇烈的情緒就會減掉一大半。 二是“90秒”法則。當我們承受壓力時,需要讓大腦和身體完全“自我清潔”,包括30秒數數,30秒深呼吸,30秒肢體擠壓,讓情緒壓力徹底消失。 第三,問題觀。要學會與各種問題和平相處,這個世界是由問題構成的。教師在職業生涯中會碰到很多問題,比如有學生破壞課堂紀律,你應該借助制定的規則,而不是發泄情緒,好的系統規則就像一面盾牌,幫你阻擋情緒的流瀉。當你提醒學生注意遵守班級規則時,就是在教育全體學生遵守規則。這就回避了和學生的正面沖突,避免了不必要的情緒消耗。 學校管理者如何做好“情緒外援”? ![]() 來源: 1.陳輝行知工作室《情緒是第一生產力,管理者該如何創造積極情緒?》 2.全球教育展望《紀春梅 馮幫 趙慧|校長變革型領導如何影響中小學教師工作滿意度?——情感承諾的中介和情緒智力的調節作用》 3.羅輯思維《羅胖60秒:什么是“情緒價值”?》 在學校,校長及管理團隊要盡可能創造積極情緒,做好師生的“情緒外援”。即使那些最微小的積極情緒,也都能提高效率,提升動機和創造力。 一,提高認可頻率。 人們工作的積極性跟幾個因素有關:“工作的趣味性”“工作提供的保障”“豐厚的工資”“自己是項目的一部分的歸屬感”“在完成工作時得到充分認可”。其中,“得到充分認可”排在前端。 超過80%的校長認為他們經常對下屬表示認可,然而只有不到20%的老師能經常感受到領導的表揚。為什么落差如此大?在于表達認可的頻率。這個頻率應該是每周,甚至是每天,而不是每月或每年。 一項工作的推進,不要等到結果出來才認可,階段性做得好,最佳的認可時機就是當時表達。比如校長邀請老師在教職工大會上做分享,結束的時候可以馬上頒發證書,以示紀念和感謝。 在工作與生活中,人們都喜歡追隨擁有積極情緒的領導者。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認為:“人類最深刻的本質是渴望得到賞識。”及時、具體、真誠的表揚更能俘獲人心。 二,改變反饋方式。 給下屬真實、真誠的反饋,聽起來很不錯,但長期直截了當的負面反饋,這種“風格”給下屬帶來的壓力也可想而知。 好的校長應該怎么反饋、支持老師的行動呢?答案是:高標準 信心 方向 支持,帶給人自我突破的勇氣——我相信,你的能力比你想象得更為強大,加油吧。 三,制造完美結局。 諾貝爾獎得主,普林斯頓大學著名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研究發現,人們對體驗的記憶由兩個因素決定:高峰(無論正向還是負向)時與結束時的感覺,這就是“峰終定律”。 “峰終定律”可以應用在每件事情結束的時候,比如參加完一次會議,聽完一次分享,完成一次談話,及時向對方表達感謝,告訴他哪個地方讓你印象深刻,說出最讓人歡欣鼓舞的瞬間,讓雙方關注到“二人關系”中最積極的一面。 校長還可以養成一個習慣,每天晚上總結“三件好事”,或是記錄學校的每日成就事件,讓一天美好的記憶保存在大腦中。“峰終定律”這些心理學的規律,學以致用,可以讓我們的工作生活感受更多積極影響力,并給他人提供更多情緒價值。 四,展現變革魄力。 情緒智力,指個人評估、表達、調節和使用自己及他人情緒的能力,包括情緒調節能力、他人情緒評估能力、情緒使用能力以及自我情緒評估能力。 情緒智力高的個體,能夠準確辨別與自己的目標、行為和成就相關的情感,調節并激發出合適的情感,對于這樣的個體,校長應適度授權。而低情緒智力的個體,常常伴隨消極情緒,不善于調控情緒,對外界的情感支持需求增加,需要校長重點關注。 勇于變革的校長,才可能同時滿足這兩類個體的情緒需求,因為他所創造的價值情緒更豐裕更多元。而這樣的校長一般具備四個品質:德行垂范、愿景激勵、領導魅力和個性化關懷,或者四類素養:智識、審美,私德和公德。 根據社會交換理論,人們在建立社會關系時會對不確定性和風險進行評估。在教育領域,社會交換過程注重雙方的心理感受。 勇于變革的校長,會通過實際行動來獲得教師認同,如制定長遠發展規劃,用共同愿景形成對教師的高績效期望,重視教師的價值,尊重他們的感受和需求,構建民主、合作、支持分享的學校環境,給予教師更多人文關懷,創造家庭式的學校人文環境等等。在這種良性生態環境下,教師也予以積極回應,對學校有了更高承諾和情感依戀。 一個人的情緒價值越高 幸福感就越高 ![]() 來源: 有科學家曾做過一個調研,在一群知識水平相當的人群,情緒價值高的人更容易成功,也更容易感受到幸福。 什么是情緒價值呢?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情緒價值指的是一個人影響他人情緒的能力。一個人越能給他人帶來舒服、愉悅和穩定的情緒,他的情緒價值就越高;反之,一個人總讓他人產生別扭、生氣和難堪的情緒,他的情緒價值就越低。 不管是生活還是事業,無論是親情還是愛情,情緒價值越高的人,越能收獲意想不到的幸福感。 羅蘭·米勒在《親密關系》一書中提出了相互依賴理論,指出在親密關系中,我們都是以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獎賞價值,所以我們只會與那些能夠提供足夠利益的伴侶維持親密關系。 這里所謂的獎賞分別指兩種:一是通過與人接觸獲得有實體的、令我們滿意的物品,即物質價值;二是通過與人接觸所帶來的愉悅感、成就感等無形的獎勵,即情緒價值。 情緒價值高的人,懂得為自己的情緒負責,還能給身邊人提供積極情緒。而情緒價值低的人,總想著讓別人來承擔和排解自己的壞情緒。 情緒價值是一種稀缺的能力,很多成人都不具備。很多父母不善于夸贊孩子,一張口就是否定;習慣站在大人的角度看問題,對孩子的情緒沒有共情力;經常把負面情緒遷移到孩子身上…… 于是,很多孩子選擇對父母關閉內心世界。其實,孩子的第一個榜樣是父母,包括處理情緒、人際關系的方法都是從父母那兒學過來的。在某種程度上,大多數父母所看到的孩子的不良行為,都是自己不良行為的反射。要想讓孩子的情緒力提高,父母得先管好自己的情緒。 心理學專家武志紅說:“孩子就是父母情緒的接收器,當父母不安時,孩子就會立即警覺,當父母放松時,孩子就會立即感到愉悅。”高情緒價值的父母,不僅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還能疏導孩子的情緒。 人際關系,本質上是一種價值交換。你能為別人帶來什么,決定了你們的關系是否能保持。對于普通人來說,當你無法提供特別的價值,那么情緒價值就成為了人際交往的軟實力。用情緒價值支撐他人,往往能得到世界的犒賞。 如何有效且合理地為他人提供情緒價值呢? 首先,我們要允許對方有情緒。即允許外界的人事物沒有按照你的預期發展。允許的能力越強,你內在的世界就越大。他人的風暴于你而言只是浩瀚宇宙中的一陣微風,那你自然就擁有高情緒價值,也可以反饋情緒價值給別人。 其次,給予對方認同感。現代大部分人都缺乏存在感與認同感,缺乏展示自己的舞臺,缺乏對人生高光時刻的聚焦。我們可以根據對內容的理解和雙方關系的親疏,給予正面反饋。 最后,增加積極的反饋。關注積極正面內容的反饋方式,引導別人把注意力轉移到積極的事物上。 情緒價值高對一個人來說固然有很大的正向作用,同時也要學會避免被人過度地索取情緒價值。真正的高情緒價值,是自己情緒穩定,也不會被他人的情緒影響。 日本收納師寫過一本暢銷書,叫《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它的核心就是:把家里普通的東西舍棄掉,留下那些讓你看到就有怦然心動感覺的東西。這樣,你每天都被高能量的情緒價值所包繞,你的狀態也會隨之改變。物如此,事猶是,人亦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