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邪為病既多發又難治,中醫理論認為濕性黏滯,具有廣泛性和頑固性,這正是痛風反復不愈的原因。 “伏濕邪”為痛風隱患 痛風之濕邪可分為“伏濕邪”和“顯濕邪”。 伏濕邪:是指濕邪已經在體內出現并潛伏起來,不易被發現; 顯濕邪:是指濕邪的臨床表現已經顯現出來。 ![]() “伏濕邪”癥狀特點為頭身困重、肢體倦怠、肥胖超重、大便黏膩、關節隱痛、舌苔白厚膩。 “顯濕邪”癥狀表現特點為頭暈、肢體浮腫、腹大脹滿、痰多、心慌、關節紅腫熱痛等。 “伏濕邪”癥狀容易被忽略,應細心觀察,如出現相關癥狀,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伏濕邪”和“顯濕邪”都是濕邪,只是病程階段不同、表現方式有異。 當人體稟賦異常,或攝入肥甘厚味過多時,體內水液無法代謝,就會以“伏濕邪”方式潛伏在體內,此時可能無明顯癥狀,相當于高尿酸血癥或痛風間歇期。 ![]() 當大量飲酒、大量吃海鮮、劇烈運動等因素引動“伏濕邪”,就會發展為“顯濕邪”,此時相當于痛風的急性發作期。 只有早發現、早祛除“伏濕邪”,才能減少高尿酸血癥和痛風的發生。 祛伏濕可防治痛風 中醫認為,對付“伏濕邪”最好的手段是調節飲食和生活方式。 醒脾調腎是關鍵 伏濕出現的原因主要是脾運化機能下降,可以看做是脾“睡著”了,與脾虛并不完全相同。 因此治療上需要用芳香醒脾的藥物,讓脾恢復運化功能。 ![]() 《蘭室秘藏》中有一解酒方——葛花解酲湯,具有化濕、清熱、解酒的功能,是十分有效的醒脾方劑,還有截斷伏濕的效果。 腎臟在水液代謝中發揮重要作用,調腎可以起到恢復機體水液代謝的作用,從而達到降低尿酸、治療痛風的目的。 腎在下焦,中醫有“治下焦如權,非重不沉”之論。 萆薢分清飲具有清熱利濕、分清別濁的效果,方中的萆薢分清化濁,能促進人體多余的尿酸從腎臟排泄出體外,達到治療痛風,尤其是痛風性腎病的作用。 ![]() 食療藥粥 下面推薦一道祛伏濕粥,做法簡便,以供參考。 材料:鮮土茯苓30g,生薏苡仁20g,干百合10g,粳米50g,干葛花5g。 做法:土茯苓、生薏苡仁、干百合和粳米洗凈,加入適量清水,大火燒開,小火慢熬40分鐘,再加入干葛花,熬20分鐘,加入適量鹽調味即可。 ![]() 功效:此藥粥具有健脾利濕、除伏濕、預防痛風的效果,適合有血糖高、血脂高、尿酸高、肥胖家族史的人,或出現頭身困重、肢體倦怠、肥胖超重、大便黏膩、關節隱痛、苔白厚膩等癥狀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