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專業調理痛風的中醫大夫,門診中見到過形形色色的痛風病人,他們的痛苦之情,渴望疾病盡快得到控制的心情是十分迫切的,因為痛風以高致殘率、疼痛甚至關節腫脹、痛風石為主要特征,正在嚴重的危害著人們的身心健康。對于痛風,我認為,中醫與西醫在治療手段、觀念上是不一致的。那么中醫和西醫怎樣看待痛風呢? ![]() 西醫與中醫眼中的痛風 很多西醫認為,痛風的罪魁禍首是高尿酸血癥,治療上通常以降尿酸為主,出現痛風石的情況下就要采取手術取石。 中醫是怎樣看待痛風的呢,從中醫角度看,高尿酸只是痛風的標,而本源在于痰濕。為什么這么說呢? ![]() 我們知道大多數痛風患者都有這樣一個特點,喜歡肥甘厚味、喜歡飲酒,這類人大多都比較肥胖形體偏胖、這樣的人最容易積濕成痰,是為痰濕。多表現為頭身困重、肢體倦怠、大便黏膩、苔白厚膩等。 《黃帝內經》有言:“飲食入胃,游溢精氣,上歸于脾,脾氣散精,上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 ![]() 這句話的意思是描述人體正常水谷代謝過程,當人們攝入過多的肥甘厚膩就會造成水津停聚而成飲,飲聚不散而成濕,濕邪凝聚而成痰,痰阻不化又變濁,進而造成脾肺腎的功能失調,當臟腑功能失調了,代謝肯定會出問題,這正應了西醫的那句話,嘌呤代謝紊亂,尿酸排泄減少,從而形成高尿酸血癥。因此上說,從中醫的角度講,要緩解痛風發作,一定要祛除痰濕。 防治痛風,醒脾調腎是關鍵 痰濕對人體而言,可以造成脾運化機能下降,可以看作是脾“困”了,痰濕困脾常常導致人體的功能失常,導致水濕內停而形成痰飲。如果沒有及時調理,痰濕的癥狀會不斷加重,同時又會反過來影響到脾胃功能,使脾胃功能被遏制,從而導致脾胃更加虛弱。運化不正常了,身體出現一系列的身體不適癥狀是很自然的事情,尿酸的排泄異常就是一種表現形式。因此上對于這種情況,應該用芳香醒脾的藥物,讓脾恢復運化功能。 ![]() 元朝《蘭室秘藏》中有一個方子叫——葛花解酲湯,具有化濕、清熱、降濁的功能,不僅是很好的醒脾方劑,還有化裁痰濕的效方。比如方中的澤瀉滲濕降濁,可以使濕從小便而出,從而達到降低尿酸、治療痛風的目的。 給大家推薦一個可以常用的食療粥 既然痛風多為痰濕為病,在調理上也可以通過養生的方法來調理,給大家推薦一個祛痰濕粥,做法簡便,不妨一試。 選用材料:鮮土茯苓、生薏苡仁、百合、粳米、干葛花。 ![]() 做法:將土茯苓、生薏苡仁、干百合和粳米洗凈,加入適量的清水,砂鍋大火燒開,文火慢燉50分鐘,最后放入干葛花,熬20分鐘,放鹽少許就成了一道養生粥。 祛痰濕粥具有健脾、除痰濕、預防痛風的效果,對于血糖高、血脂高、尿酸高、肥胖者都可以食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