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習讀】厚樸七物湯 《金匱要略》 【原文】病腹滿,發熱十日[1],脈浮而數,飲食如故,厚樸七物湯主之。(金匱腹滿:9) 注釋: 【釋義】本條論述腹滿里實兼表證的證治。病腹滿,發熱十日,說明腹滿出現在發熱之后。病十日,脈不浮緊而浮數,腹部又見脹滿,可見病情不完全在表,已趨向于里,并且里證重于表證。飲食如故,表示病變重點不在胃,而在腸。證系太陽表證未解兼見陽明腑實,故用表里雙解的厚樸七物湯治療。(編者加) 厚樸七物湯方 厚樸半斤 甘草三兩 大黃三兩 大棗十枚 枳實五枚 桂枝二兩 生姜五兩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八合,日三服。嘔者加半夏五合,下利去大黃,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 太陽病日久不解,入于陽明,化熱成實,形成表里俱病,且里證重于表證。發熱十日,脈浮而數,脈浮為太陽表邪未盡解,脈數為邪已入里化熱;腹滿,為腸中已有實邪,氣機阻滯;飲食如故,為胃氣尚未受傷,邪熱結滯在腸道。治用厚樸七物湯內通陽明胃腸之實熱,外解太陽之表邪。 【辨治要領】 (1)表里同病,當根據其證候的不同分別確定治法。一為表重里輕者,先解表后治里;二為表輕里重者,先救里后解表;三為表里并重者,表里同治。本條如僅解表則里實增劇,僅攻里則表邪不解,反增里實,唯有表里雙解,才不至于顧此失彼。 【用方思路】厚樸七物湯治太陽中風未痊愈,仍見輕度惡風,身痛,脈浮數,又繼發腹脹滿,大便不通,或大便不調暢,口苦,口臭等癥。臨證用藥根據表里證之孰輕孰重,可靈活變化桂枝與大黃的用量;里證之腹滿再根據氣滯與積滯之孰輕孰重,可變化厚樸與大黃的用量。厚樸七物湯臨床用于治療胃腸型感冒、急性腸炎、不全性腸梗阻等疾病。 【醫案舉例】 譚日強醫案:潘某,男,43歲。先因勞動汗出受涼,又以晚餐過飽飲食,致發熱惡寒,頭疼身痛,脘悶惡心,單位衛生科給以藿香正氣丸3包,不應,又給保和丸3包,亦無效。仍發熱頭痛,汗出惡風,腹滿而痛,大便3日未解,舌苔黃膩,脈浮而滑,此表邪未盡,里實已成,治以表里雙解為法。用厚樸七物湯加減:厚樸10g,枳實6g,大黃10g,桂枝10g,甘草3g,生姜3片,大棗3枚,白芍10g。囑服2劑,得暢下后即止后服,糜粥自養,上癥悉除。[譚日強.金匱要略淺述.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1:159.] I 版權聲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