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我們經常運動,最大攝氧量卻沒有提升?這是不是代表著我們這段時期的訓練效果很差呢? 跑步、騎行等有氧運動可以提升我們的心肺功能,讓我們的身體更加健康。最大攝氧量(VO2 max)作為衡量有氧能力和心血管健康的最重要指標,一直是我們關注較多的一個專業話題。 但在我們的日常訓練中,有時會發現我們的最大攝氧量陷入了停滯狀態,為什么我們經常運動,最大攝氧量卻沒有提升?這是不是代表著我們這段時期的訓練效果很差呢? 關于最大攝氧量的概念,可戳??關于最大攝氧量(VO2max)的概念,你可能存在不少誤解 進行了解。 ![]() 首先要說明,最大攝氧量很難在短期迅速提升。 經常運動的人應該對最大攝氧量比較了解,最大攝氧量是指人體在劇烈運動中,每分鐘能攝入的最大氧氣量。它代表著有氧供能給肌肉的最大速率,是判斷心血管是否健康的一項指標,同時它也是選拔耐力運動員的重要依據之一。 當我們在進行運動的時候,如果我們的身體可以攝入、使用更多的氧氣,就可以為身體提供更多的能量,從而使運動效率更大。也就是說,擁有高水平的最大攝氧量,是提升有氧運動能力的基礎。 但是為什么,我們每周都保持著較高頻率的訓練,最大攝氧量卻提升的很慢?可以從這幾點來回顧下自己的訓練,是否存在這些問題? ![]() 我們會結合 Garmin 腕表具有的數據監測功能,來逐一分析下—— 1. 缺乏高強度訓練 不同強度的訓練,對于人體的鍛煉程度也是不一樣的。 如果我們在日常訓練中只是機械重復低強度的有氧運動,鍛煉效果就不太明顯。我們應該更有針對性的進行耐力訓練來提高心肺能力,最大攝氧量才會更快地提升。 嘗試在每周的訓練里加入一些高強度訓練,效果就會明顯很多。比如 HIIT、越野跑等等都可以結合在日常的訓練中。需要注意的是,每周最好要有2次及以上的高強度訓練,并且每次要維持3分鐘以上才有較好的效果。 相比有氧慢跑,越野跑其實也是一種長距離的間歇式賽跑,它可以鍛煉到更多的肌肉。 從運動效果上來說,越野跑路段多樣,上坡跑、平底跑、下坡跑都得到了兼顧,是訓練心肺功能的一個好方法。 ![]() Garmin 戶外腕表 Enduro 便是一款適合長距離跑的裝備,其全新的越野跑 VO2 Max 最大攝氧量功能便是一大亮點,你的最大攝氧量會根據越野條件自動調整—— 傳統的最大攝氧量估值監測,是基于在平地路跑的情況下,周圍環境的變動,比如溫度、海拔變動情況,包括不同路況導致的速度(強度)變化并沒有計量在內。好比當你表現出的運動能力因外界環境影響后,傳統最大攝氧量估算會把這部分變動誤認為是生理表現的差異。 而 Enduro 的越野最大攝氧量,則兼顧了溫度和海拔等情況,可通過將加速計數據輸入 Firstbeat 分析系統,來實現最大攝氧量的估算。也就是在分析運動表現和身體工作負荷時,可以將多變的外部環境條件也考慮進來,數據的精準性高了很多。 ![]() 2. 缺乏休息 如果運動的頻率過高,身體就會得不到充分的恢復。缺乏必要的休息+沒有給予身體足夠時間去消化訓練結果,這會導致之后的訓練效果更差,久而久之使運動的效果變得事倍功半。 Garmin 運動腕表的「預估恢復時間」和「訓練負荷」的功能可以幫到你。在我們訓練時,如果長期處于超負荷的訓練狀態,不注意休息,那么就很容易引起受傷的風險;相反,如果長期處于低強度的訓練中,訓練則產生不了太大的積極影響。 在每次完成訓練之后,Enduro 會根據你本次的訓練強度,結合每日活動情況、全天壓力分數、睡眠質量等因素,來判斷你需要的恢復時間,預估恢復時間也更能評判本次的訓練效果和下一次的訓練安排,以此來讓訓練更加合理化。 ![]() 3. 缺乏訓練多樣性 就如同第一條所說的那樣,機械般的進行訓練會讓我們只獲得很少的回報。如果進行長時間單一的有氧運動,我們身體會逐漸適應,從而會降低訓練效果。 我們應該在訓練計劃中加入多樣的訓練方式,多樣性的訓練還可以增強訓練的趣味性,讓運動更能持久下去。 比如在跑步中,除了慢跑,可以加入間歇跑等交叉運動,間歇跑可以讓呼吸系統保持較高的頻率,對提升肺活量、跑步時的呼吸效率有很快的提高。心肺功能強了,最大攝氧量也就提升了。 4. 收益遞減 對于運動員或者專業選手,最大攝氧量的提升是呈邊際遞減的。訓練多年的運動員,自己的最大攝氧量其實已經接近于自己的頂峰,即使保持很大強度的訓練,但是收益提升不會像剛開始訓練時那樣明顯。 甚至對于一些沒有專門做耐力訓練的運動員,最大攝氧量可能有5、6年的平穩期。如果是經常參加馬拉松的業余選手,想要對最大攝氧量進一步提高,那可能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 5. 遺傳因素 “有些人天生就適合當運動員?!弊畲髷z氧量正是表現了運動員的是否有天賦的指標之一,它受到我們遺傳因素的影響,有些人他天生的最大攝氧量就高于其他人。 “天賦”這個詞難免讓人有些心灰意冷,但是我們不用擔心,或許我們最大攝氧量的上限不如一些天賦異稟的運動員高,可是通過我們針對性的訓練,提高后的最大攝氧量已經足夠改善我們的運動能力和健康。 ![]() 以上5點是最大攝氧量提高緩慢的主要原因。如果我們是業余選手,其實并不需要關注最大攝氧量的精確值,而應該更多關注在我們日常訓練時它的變化情況。 如果不知道如何規劃每天的訓練任務,不妨使用「每日訓練建議」功能。這樣通過日常一段時間的訓練后,根據最大攝氧量的上升或者下降,我們就可以知道這段時間我們的訓練效果是好還是差了。 |
|
來自: jinggdkyclb7mg > 《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