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若是只追求幸福,實際上只能適得其反,最后會失去幸?!?。
這句話是諾貝兒文學獎獲得者安德烈紀德在其著作《田園交響曲》中所說的一段話,但很少人知道在《田園交響曲》這部作品發表之前,安德烈還出版了一部被譽為“道德三部曲之冠”的經典小說《窄門》。
《窄門》第一次出現在世人視野中,是以連載小說的形式,連載于《新法蘭評論》,但并沒有引起,太多的關注,直到《窄門》單行本出現,人們才發現,原來書中對“禁欲”的思考,其實是一劑治愈“不幸”的良藥。
窄門主要講述了主人公杰羅姆和表姐阿莉莎的愛情故事。在杰羅姆還不滿十二歲時,父親就不幸去世,母親不愿重憶這段不幸的經歷,再加上想讓杰羅姆接受更好的教育,便帶著杰羅姆搬到了巴黎。每年夏天,杰羅姆都會跟隨母親和母親的閨蜜,去舅父的麥田莊園里待上一段日子。
杰羅姆的舅父家有三個孩子,分別是美麗的表姐阿莉莎、表妹朱莉葉特和表弟羅貝爾,而舅母露希爾亦是少見的美人。一天,杰羅姆去找阿莉莎玩,兩人意外的發現了舅母和一陌生青年偷情,阿莉莎不敢置信的流下了眼淚,杰羅姆為了安慰阿莉莎,親吻了她,杰羅姆對阿莉莎的友情就此升華。
但阿莉莎則是一位絕對的理想主義者,她信仰上帝,認為幸福是耶穌在圣經中所說的窄門,通往幸福的路窄到僅允許一個人通過。
她愛杰羅姆,更想讓杰羅姆進入這扇通往永生的窄門。于是,在長大后,阿莉莎拒絕了杰羅姆的求婚,終身愛著杰羅姆,也過著禁欲的生活,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而阿莉莎的妹妹朱莉葉特則與姐姐不同,她嫁給了一個談不上喜歡的普通人,兩人婚后一起點綴生活,過了幸福的一生。
阿莉莎與朱莉葉特兩人為追求幸福,前者執著理想、終身禁欲,但卻活得痛苦,不能和相愛的杰羅姆相守,反而孤獨終老。后者平平淡淡,沒有特別喜歡、也沒有特別抗拒,卻在平淡的生活中,一起創造幸福,過了溫暖的一生。這樣的反差,使得我們,不禁思索,幸福究竟是什么?
巴爾扎克曾說:“欲望是一種推動全人類進步的力量。”雖然現代科技水平和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然而相應的,人們面對的壓力其實也越來越重。如:現代的憂郁癥等,其實都是不能適當釋放內心欲望,所造成的。想要緩解這種壓力,不外乎是放縱自己的欲望。當然,這種放縱不是說為達目的、不管不顧,甚至違反道德、法律。而是,珍惜青春,珍惜自己。
阿莉莎在悲劇一生大多都來源于,他對個人自由的舍棄:
從裝扮上來講,作為一個正處青春的女孩,阿莉莎放棄裝扮自己的容顏和外貌,而是:“頭發平平的豎向后邊,穿著極不合體的色彩暗淡的衣服?!?/span>
從生活上來講,阿莉莎幾乎把自己所有的時間,都用來操持家務,有時間就做起縫補的活計,絲毫沒有閑下來的時間。
從情感上來講,阿莉莎壓抑自己的感情,明明心底熱愛,卻還是拒絕了熱羅姆的求婚,疏遠了他。實際上,阿莉莎所作的這些“禁欲”舉動,都是以期擠入上帝在圣經中所說“窄門”。
安德烈紀德用《窄門》中,阿莉莎的故事,引發著我們對欲望、道德和幸福的思考。人為的克制情感和欲望,會讓人幸福嗎?我想,如果像阿莉莎一樣過分“禁欲”、“克制自己”,無疑會陷入一種精神抑郁的狀態。
作者借助《窄門》一書,想要告訴我們的其實是:
真正的幸福,并不是嚴格禁欲,而是適當合理地釋放自身的欲望,緩解自身的壓力。人類的價值在于什么呢?我想就在于自我意志的自由,就在于人的個性性,每個人的外表、心理、性格都是不同,過于強求讓:“集體人格取代個體人格”,才是造成不幸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