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在讀的小李(化名)每周都會坐高鐵回家看望父母,爸爸總會做好一桌“拿手好菜”給兒子加營養。某個周末小李發現,菜品都咸了好多。 小李不禁疑惑,家里不是一直喜歡清淡飲食嗎?做了幾十年飯菜的老爸竟然也有失水準的時候? 沒想到老李卻說,最近網上看到一篇文章,里面寫得很清楚,吃得越咸,壽命越長!自己是嚴格按照“健康標準”來做菜的。 沒管家人的勸阻,老李堅持吃了半年咸口的菜,一天洗完澡后,突然鼻血流個不停,家人擔心壞了,連夜送他去醫院。 經過醫生一系列的檢查才發現,原來是由于長期吃鹽過多,引發了急性的高血壓。此時,老李才懊悔不已,可問題究竟出在哪里呢? 一、181個國家研究:吃得越咸,壽命或越長? 來自美國紐約大學和瑞士伯爾尼大學的研究人員曾發表過一篇論文,該研究成果發現鈉的攝入量與預期壽命呈正相關性。 在涉及全球181個國家/地區的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將鈉攝入量、人均壽命和死亡情況數據列出后發現,人如果每天平均鈉攝入量增加1 g(相當于食鹽2.5 g左右),出生時的預期健康壽命有機會延長2.6歲,60歲時的預期健康壽命則可能會延長0.3歲。 也就是說,吃得越咸,健康壽命可能越長。 值得注意的是,該研究同樣指出,當鈉的攝入量增加為每天4-5g(大約相當于鹽攝入量為10–12.6g)后,預期壽命與鈉攝入量不會再呈現正相關趨勢,反而會隨著受測者年齡的增長,出現略微的降低。 研究團隊也在論文中承認,影響疾病生態學研究的因素太多,所以這只是一項觀察性研究結論,不能作為指南推薦的證據,但至少對大行其道的限鹽論是一種反駁。 而且許多研究表明,高鹽飲食與心血管疾病風險有關,但只有每天鈉攝入量超過5克(相當于12.6克食鹽)時,這種風險才會增加。因此,研究團隊認為,那些沒有高血壓的人沒必要按刻意減少食鹽攝入量。 二、人民日報:鹽吃太少,有健康隱患 食鹽是每個家庭必不可少的物品,它主要成分有氯化鈉,含有碘、鉀、鈣等元素。 氯化鈉是我們不可或缺的電解質,能保持身體的體液平衡,對于介導神經傳導和參與肌肉收縮等有著重要作用。在臨床上,經常看到給病人輸生理鹽水,就是為了維持電解質水平。此外,鹽分中含有的鈉離子可以抑制水的排泄,具有一定的保水作用,從而影響腎臟水的代謝。 需要注意的是,鈉離子會影響血管內皮細胞的功能,過量的鈉會引發血管狹窄,導致血壓進一步升高,對高血壓患者危害明顯。 雖然高鈉有一定的危害,但并不意味著飲食越清淡越好。 丹麥學者曾經發表的一項研究點出,低鹽飲食會增加血液中膽固醇和甘油三酯(脂肪)含量,可能導致動脈粥樣硬化。 雜志《柳葉刀》一篇研究結果也表明,低鹽飲食人群發生心臟病、中風和死亡風險明顯增加。 除了這些重大疾病,刻意追求清淡,少放鹽會使身體長期處于低鈉狀態,會引發惡心、疲勞、嘔吐、肌肉痙攣、內穩態紊亂等臨床表現,夏天電解質達不到平衡還有中暑的風險。因此,鹽攝入量并非越低越好。 三、高血壓人群如何科學控鹽?教你6個控鹽技巧 我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成人每天食鹽攝入量不宜超6克,日常吃進去的食物所包含的鹽量大約2克,實際一天炒菜用鹽量應是4克,相當于把一個普通啤酒瓶蓋鋪平的量。而糖尿病或高血壓患者每天鹽的總攝入量不宜超過3克。 在日常生活中該怎樣合理控鹽呢?北京人民醫院老年科副主任醫師蘇琳給出6個控鹽小妙招。 1、烹飪方式清淡:平時做菜可以多采用蒸、烤、煮等烹調方式,感受食物純天然的味道。 2、調味要分次適量:用鹽、醬油、蠔油等調味品時,不用把調味品一次性放入,可以用點、蘸的方式。 3、最后一道菜不放鹽:鹽分可以調節食材的風味,但并不需要每一道菜都放鹽,尤其是最后一道湯。這是因為吃其他菜時,口腔里的鹽味已經在慢慢累積了。 4、一些菜可以少放鹽:例如做出味道很佳的涼拌菜,不一定需要太咸,少放一點鹽,加上醋來調味,味道也可以很好。 5、用其他調味料代替食鹽:調節菜品口味時,可以用醋、檸檬汁等調味汁,替代一部分鹽和醬油,激發食材的鮮味。 6、選擇本身有味道的菜:有些食材不需要可以放鹽,已經能刺激我們的味蕾,如洋蔥、番茄、青椒、胡蘿卜等食物可以多吃。 總體上,低鹽飲食不必矯枉過正,但對于患有嚴重高血壓患者的人群而言,適度控鹽確實必要。 參考資料: [1]【健康】吃鹽越少就越健康?未必!這樣做有隱患,快看!.人民日報.2018-12-30. [2]一篇命途多舛的論文:吃得越咸,壽命越長?.生物世界.2021-09-23 [3]EHJ:吃得越咸,活得越長?全球181個國家數據顯示,鈉攝入量更高與預期健康壽命延長,全因死亡風險下降有關|臨床大發現.奇點網.2020-12-30 [4]吃鹽越多,預期健康壽命越長?全球181國研究數據顛覆認知.生物探索.2021/01/08 [5]鹽吃多了容易得高血壓,你吃的鹽超標了嗎?學會六招輕松控鹽!.北京衛視養生堂.2018-06-21 ![]() 此網頁由科普中國提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