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眾多太極拳習練者,在練拳時都注意”立身中正,含胸拔背“等太極拳要領,但很多拳家胸是”含“了,但屁股卻撅起來了,練拳看著很別扭,完全沒有舒展大放的姿態。要克服這種毛病,可以從“端平骨盆”開始練起。 行拳走架過程中,骨盆端平最為重要。人體是一個在骨架支撐下,由皮膚和肌肉包裹五臟六腑的統一體,骨架起著支撐、保護五臟六腑的功能。骨架是由206塊骨骼通過胯膝踝、肩肘腕、頸胸腰九大關節群和骨連接成一個整體,其中,胯、腰關節組成骨盤,骨盤上的髖關節是人體最大、結構最復雜的關節。無論是行拳、走架,還是練功,首要是保持骨架、特別是骨盤的端正,才能確保胸腔、腹腔里面的五臟六腑有充足活動空間。 ![]() 本文作者拳姿 骨盆是腰胯關節群所在位置,承擔連接軀干和下肢功能,左右對稱,結構復雜,前后有虛實,最難保持端正,隨著年齡增大,最容易發生骨盆前傾現象。骨盆前傾典型表現是典肚、哈腰、駝背,因為,人類進化到直立行走之后,由于脊柱生理彎曲和重力作用,上身重量全部壓在后背脊柱和骨盆前部,使得脊柱生理彎曲變形,典肚、哈腰、駝背是衰老表現,本質原因是因為骨盤前傾。所以,端平骨盆尤其重要,行拳走架過程,就是努力讓骨盤端正,克服骨盆前傾毛病。 ![]() 本文作者拳姿 端平骨盆本質就是調整骨盆承重方式。骨盤結構極其復雜,它是由髂骨、骶骨、坐骨和恥骨組成前開后合的極不規則的盆狀結構,髂骨與骶骨構成骶髂關節。骶髂關節是人體最大、最重、結構最復雜的關節,既是人體重要的支架,又是全身重量的壓艙石,還是人體上下連接的萬向軸,是傳統武術修煉重要部位,骨盤正全身正,骨盤打人力量最大,骨盤調整力的方向于無形。 骶髂關節縫很小,新生兒骶髂關節成分離狀態,有活動空間,隨著年齡增長,骶髂關節慢慢粘黏在一起,活動空間變小,傳統武術開胯就是用一些功法,打開這個骶髂關節,所以有“胯開一縫”之說。骶髂關節上有髖臼,是骨盤的支撐點,髂骨、骶骨和髖臼構成了支撐上身重量的承重梁,新生兒因為沒有直立行走,這個承重梁還未形成,新生兒直立行走后,這個起支撐上身作用的承重梁形成,剛開始這個承重梁是均勻受力,隨著年齡增加,由于支撐上身的脊柱靠近后背,上身重量前移至腹部,承重梁前面的髂骨部分越來越重、后面的骶骨部分越來越輕,造成“翹尾巴”和骨盆前傾甚至倒扣的現象,傳統武術修煉重要內容之一“沉尾閭”就是克服這個“翹尾巴”和骨盆前傾毛病。同時,髖臼與髂骨的髂嵴、骶骨尾閭組成杠桿結構,髖臼是支撐點,髂嵴和尾閭互為動力臂和阻力臂。吸氣提腰角沉尾閭蓄勁的時候,髂嵴是動力臂,尾閭是阻力臂;呼氣緊尾閭頂腰角發勁的時候,尾閭是動力臂,髂嵴是阻力臂。行拳走架就是在保持這個杠桿平衡的基礎上,通過這個杠桿運動來調動全身四肢百骸運動,所以處于骨盆位置的骶髂關節是全身運動的動力之源。 ![]() 本文作者拳姿 端平骨盆方法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受個人骨架結構、師承門派、習練方法、體悟程度的不同,因人而異。我習練太極拳十余年,到目前經歷了三個階段,以后可能還會經歷第四、甚至第五個階段……它是一個無止境的過程。在此分享我三個矯正骨盆的階段,供大家參考。第一階段是勾尾閭。練拳初期主要問題是重心不穩,重心不穩的原因就是骨盆前傾導致尾閭出現“翹尾巴”的現象,所以,練拳初期要“夾著尾巴”練拳,讓尾閭合腳跟,使得人體重心沉入腳底。第二個階段是凸命門。 隨著年齡增大,腰椎生理彎曲變形加大,導致骨盆順勢前傾,命門慢慢閉合,在習練太極拳初期三五年之后,我主要是訓練凸命門,目的是減緩脊柱腰部生理彎曲,從而矯正骨盆前傾毛病。凸命門最好的功法就是“面壁蹲”,日做50個面壁蹲既可以快速找到凸命門方法,又可以穩下盤,還可以提腎氣。第三個階段是提腰角。提腰角本質是把髂嵴當做動力臂,尾閭當阻力臂,練蓄勁。 ![]() 本文作者拳姿 太極拳鍛煉身體主要特點是練蓄少練發,吸氣時候提腰角,就是訓練丹田呼吸,反過來說,就是丹田呼吸是動力源,讓髂嵴成為動力臂,通過髖臼支撐點,帶動尾閭下沉入地,以便發勁時候借地的反作用力,實現力“主宰于腰、發于腿、通于脊背、形于手指”的傳達模式。提腰角要找褲腰帶斷了保持褲不掉下來的感覺,就是髖臼對準腳跟,通過提左右腰角讓尾閭下沉,再提一下會陰,就明顯感覺骨盆端正了。 我曾經寫過一首詩《身法悟》描述提腰角的感受,“頑童爬樹時,巧遇腰帶斷。雙臂抱美人,感覺需記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