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球上有一位投資大咖,網名叫樂趣,雪球上的球友們估計有讀過他的文章,對他的投資故事不陌生。他從2010年開始投資茅臺,中途調倉換股后,在A股僅持倉一只個股,即貴州茅臺,至今10多年來,憑借投資茅臺為他帶來了巨大財富,收益在20倍以上。樂趣的魄力、堅持、收益令人敬佩、驚嘆、羨慕,但他的投資方式似乎過于“孤注一擲”,他的成功或許是幸存者偏差,借鑒意義不大。又一個靠茅臺而發家致富的動人故事,為什么又是茅臺,難道茅臺有什么“魔力”,這一現象引起了我的思考。 樂趣在文章中透露,他的這種“極端”狀態,并不是一夜之間形成的,中間經歷了激烈的思想斗爭。這期間,除了茅臺,他還買過A股有以下9只:蘇寧電器,小商品城,恒瑞醫藥,張裕A,青島啤酒,中國平安,招商銀行,工商銀行和格力電器。其中蘇寧電器還曾經是第一大重倉股。2012年5月份,前5只都換成了茅臺。2016年9月,后4家也集中到了茅臺。他還通過滬港通,買過4只H股,分別是騰訊控股,匯豐控股,建設銀行和鳳凰衛視。2016年10月底,這4家H股也都換成了茅臺。從那個時候到今天,他的A股賬戶一直就只有茅臺一只股票。 在國內,鐘情茅臺,在茅臺上獲得巨大成功的投資者還有段永平、林園、但斌等一批人,一些機構也把茅臺作為投資的標配,長期重倉持有。茅臺現象的背后,代表著以價值投資為導向的投資理念正逐漸被大家認可。 什么是投資?段永平總結為一句話,即買股票就是買企業,買企業就是買企業未來現金流的折現。站在股東的角度,無疑要優先好的企業,這樣才敢重倉持有,長期持有,贏的概率和賠率才會更高。什么樣的企業算是優秀企業呢?國內民間知名投資人李劍曾從企業產品角度提出嚴格選股的四個標準,即:產品獨一無二;產品供不應求;產品量價齊升;產品永不過時。站在投資的角度,其實優秀的企業鳳毛麟角,大家選來選去,最后發現優秀的企業還是以茅臺為代表的極少數,選無可選。 我國經濟發展已由過去的高速發展轉為現在的高質量發展,多數產業或行業供給過剩、競爭加劇,多數企業生存困難,近年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各國競爭博弈加激,當前企業面臨的生存環境更加復雜和多變,發展不確定性增大。而我們做投資,首要的是追求確定性,控制風險,宏觀環境越是復雜多變,越是不確定,理性的投資人,越是會去尋找抗風險能力強,具備穿越周期,確定性更好的標的,茅臺這類經過多輪時間周期考驗的優秀企業自然會成為大家的首選。在資本市場相對成熟的美國,以蘋果為代表的少數企業,其市值占總市值的份額不斷擴大,強者越強,在動蕩不安的環境中,尋求確定性強的投資標的已成為大家共識。 我國上市企業5000多家,優秀企業肯定不只有茅臺,樂趣早期也持有A股、港股其它14只股票,應該講他挑選的企業在行業內都是比較優秀的企業,如恒瑞、格力,堅持持有至今也會有不錯的收益,樂趣之所以中途調倉換股,他在文中也提到,主要原因是基于機會成本、時間成本的考慮。拿茅臺與恒瑞、格力對比,雖然都是好企業,但仔細分析對比發現,茅臺的機會成本、時間成本相對更好。茅臺的投資性價比是其它企業難于超越的,大家比來比去,最后發現茅臺是繞不開的理性選擇。 茅臺長期以來給投資人帶來了豐厚收益。茅臺2001年上市以來,股價累計漲幅已超300倍,年化收益率超30%,名副其實的大牛股,給一眾伴隨其成長的茅粉帶來巨大收益,令人艷羨,也給茅臺披上了各種光環,引起大家的高度關注。但真正享受到茅臺復利的人估計不多,回看茅臺股價走勢,就像被炸彈炸過一樣,到處是大坑,茅臺上市22以來,股價大致3年有一次接近腰斬的跌幅,其中2007年至2015年8年間股價滯脹,原地踏步。樂趣于2010年11月26日開始對茅臺股票只買不賣。期間整整四年時間,屢買屢套,屢套屢買。直到四年后的2014年11月28日,他買了現在總持倉量50%的股數,前復權平均買入成本是105.88元,而2014年11月28日茅臺的前復權收盤價是99.20元。四年之后依舊套牢中。 談論茅臺容易引起爭議與反感,我到現在也沒買過茅臺,也總認為茅臺市值太大,估值偏高,“大象難于起舞”。但這也可能犯了樂趣說的“對好公司吹毛求疵,對爛公司無比寬容”的錯誤。我需要反思。今天談論茅臺,主要目的還是探討茅臺受追捧的魔力是什么,投資大咖們背后的投資邏輯是什么。茅臺不代表A股,它只是眾多優秀企業中的一員,投資茅臺賺到可觀收益的人也只是少數,大多數人進進出出,成了過客,并非正真意義上的股東。茅臺的“魔力”只會青睞它正真的主人。從各路大咖對茅臺的偏愛,我逐漸悟出了一些投資的“道道”,比如股權思維、確定性、忍耐力、機會成本、超長期持有等等,未來我應該會逐漸偏愛茅臺這類的優質股,走上超長期投資之道。 |
|
來自: 昵稱44696133 > 《1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