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短腿一般分為兩種情況:結構性長短腿與功能性長短腿。 結構性長短腿是由于遺傳、生長發育、傷病等因素等導致的兩條腿的絕對長度不一樣。一種情況是天生的骨骼長度不一樣,還有一種情況是受傷骨折,愈合之后,骨骼的長度不一致。這種長短腿一般只能通過手術或物理墊高等手段彌補。 功能性長短腿是由于下肢關節的異位或是下肢肌肉鏈的長度不一致而導致的,比如一個足弓高一個足弓低,骶髂關節的旋前和旋后,下肢體側鏈的長度不一。由于種種原因,本來長度近似相同的兩條腿發生了長短上的差距,但其實本身并不是真的不一樣長所以也有人稱之為假性長短腿,一般來說,這種長短腿的病因也比較復雜,有骨盆側偏的原因,也有是膝關節或者踝關節的問題。 在理學檢查上,醫生常用尺自一個骨骼定點測量到另一定點以便測出真正的腿長。 真正的腿長不等可能來自如下圖,左:小腿長度不等。以及右圖大腿骨長度不等 用X光機或用尺量測,就是在確認患者是否有結構性長短腳(真正的腿長不等)。 功能性長短腿
許多人在脊柱生長發育期,不注意坐姿或者是睡姿,出現駝背,由于這種長期的力學不對稱,就會發生脊柱側彎。脊柱一但發生了側彎,就會出現腰部肌肉對骨盆的強力牽拉,進而出現骨盆偏歪和外觀性長短腿的問題。 2.骨盆影響。 包括骶髂關節錯位及骨盆位置改變影響。骨盆雙側力學不對稱,使得一邊骨盆被牽拉,身體重心就會失去失衡。我們知道,骨盆是靠周圍的肌肉附著才得以維持穩定,一旦發生偏歪,雙側的肌肉力量大小就會不一樣,進而發生骨盆一高一低,這時候長短腳就出現了。 3.髖部周圍肌肉失衡使得股骨頸過度前傾或后傾。由于大腿骨之轉子是以135度角度嵌入髖關節而非像一根棍子直直的嵌入關節,因此股骨頸不正常之前傾或后傾將導致骨盆高低,這是日本礒谷療法的主要理論,其實還是在于肌肉失衡才會導致股骨頸傾斜。下圖示意股骨頸之傾斜角度,右方為儀谷療法長短腳與脊椎側彎示意圖: 4.不對稱足部問題引起的生物力線改變。例如一腳足弓正常,另一腳是扁平足或高弓足,那么地基不正情況下,容易導致長短腳。又比如足的旋前、旋后會導致踝關節的偏向,使腿型出現“X”“O”“K”型,兩側偏向不對稱產生長短腿。足部是一個要關心的地方。下圖是兩腳足弓不平衡的圖示(左腳高弓足、右腳扁平足): 5.一些神經系統疾病引起,如中風、腦癱等,對于下肢控制能力的減弱,長期的代償式走路 長腿側可能會引起
![]() 短腿側可能會引起
![]() 當然,更多的是長期引起全身姿勢的代償,功能性長短腿的原因比較復雜,需要詳細評估,以上僅整理一部分思路,篇幅有限,評估與治療有待補充。 當然,更多的是長期引起全身姿勢的代償,功能性長短腿的原因比較復雜,需要詳細評估,以上僅整理一部分思路,篇幅有限,評估與治療有待補充。(文章源于網絡,僅為交流學習,所有權歸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
|
來自: 昵稱65039517 > 《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