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短腳的問題,醫學界和民間的認識大有不同,所以弄的很多普通民眾不知所措,出現有人聽“專家”建議胡亂加好幾公分墊子在腳底(鞋墊矯正),常有不該墊而墊的情況,越墊越糟糕。 長短腳其實是可以分為結構性(真正腿長不等)和功能性兩大類。結構性長短腳常常是因為小腿骨或大腿骨曾出現骨折,愈合之后,長度減少了。在有些特殊情況下,也有因為成長時下肢有不對稱的生長現象。 幸好這些情況是屬于很罕見的現象! 在理學檢查上,常用尺自一個骨骼定點測量到另一定點以便測出真正的腿長。 下圖所示:比較兩腿的髂前上棘到踝部內踝的距離,即可知道是否為真正的腿長不等。 真正的腿長不等可能來自如下圖,左:小腿長度不等。以及右圖大腿骨長度不等。 結構性長短腳的情形非常少數,現在我們來探討大多數人的長短腳-功能性長短腳,其在理學上的檢測方法如下:測量并確認并不是“真正的腿長不等”(結構性長短腿)之后,可以由肚臍測量到踝部的內踝,距離不等就表示“外觀之腿長不等”如下圖。 特別在真正的腿長測量結果相等時,如下圖:雖然外觀腿長不等,但真正之腿長測量結果則相等。 (看到沒?外觀之腿長不等是因為合并骨盆傾斜 ?。?/strong> 那么到底為什么腿長會不等呢? 一、臀部、腰椎和骨盆周圍肌肉拉力不平衡,使得一邊骨盆被拉高或是脊椎側彎,我們身體重心將失衡,以左右左右兩側腰大肌的拉力不平衡為例,一側的腰大肌緊縮,將使那一側骨盆傾斜,進而脊椎側彎,骨盆一高一低,這時候“長短腳”當然就出現了。肌肉不平衡方式很復雜,僅以腰大肌一側緊縮(在骨盆左右兩側)為例,以下先是腰大肌示意圖,之后是骨盆傾斜的示意圖: 二、髖部周圍肌肉失衡使得股骨頸過度前傾或后傾。由于大腿骨之轉子是以135度角度嵌入髖關節而非像一根棍子直直的嵌入關節,因此股骨頸不正常之前傾或后傾將導致骨盆高低,這是日本礒谷療法的主要理論,其實還是在于肌肉失衡才會導致股骨頸傾斜。下圖示意股骨頸之傾斜角度,右方為儀谷療法長短腳與脊椎側彎示意圖: 第三、不對稱足部問題,例如一腳足弓正常,另一腳是扁平足或高弓足,那么地基不正情況下,容易導致長短腳,人體本身是一個會自我平衡的整體,脊柱的側彎或骨盆的歪斜有時是為了平衡身體某部位的障礙或缺陷。足部是一個要關心的地方。下圖是兩腳足弓不平衡的圖示(左側腳-扁平,右側腳-高弓足): 治療可以借結構的典型變化,將之還原,不一定要處理每個疼痛部位,每塊肌肉、每根骨頭調整。如何決定問題在上或是在下,從上方開始松解或下方? 就比如說:如果患者左邊肌肉是順的,右邊拉歪了,觸診可從其胸大肌、手及整排肋骨的張力著手,胸部有拉力則肋骨歪斜,而從肋到腰的肌群如腹外斜肌、髂肋肌等亦會翻旋,因而推知道這歪斜的病因在上。甚至可知道特定的病位:肌肉是順著排列下來的,所以愈里面的肌肉翻旋則知由下方肋骨而來,愈外愈前的肌肉則較上部。 檢查最重要的部位就是骶髂關節,是結構穩定存在的關鍵。骶髂關節錯縫腰痛,當觸診浮起來轉折的肌肉是在骶髂關節的上方或是下方。若髂骨尾端兩側肌肉繃住,那是腳部結構不對,當調足,解膝蓋后方肌肉,記住取足,勿取手。若是骶髂關節上方肌肉不對,問題從上方來,當取手勿取足。 若系統有不當張力,使筋骨凸起轉折者,若張力一路向下,則不將腳拆松,肘痛難愈。若軀干沒有不當張力,單只手臂使用過度則易治,處理上肢即可。 我只講糾正思路不講具體動作,因為大家在知道了思路之后自己可以想出很多的動作,因為在同一個思路下每個人對動作的理解不同(經驗的東西),有些朋友想的動作可能比筆者想的動作要好!所以筆者不再贅述。 |
|
來自: chenyuchenxian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