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1~23日,即將迎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二個節氣——冬至。冬至節氣,也是一年中最冷時節的開始。從古至今,人們就對冬至特別的重視,素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天氣開始變冷,人們紛紛進補,蓄積營養,調養身體來御寒。《黃帝內經》講:“冬傷于寒,春必病溫”。如果在冬天被寒邪所傷,來年春天容易生病。所以冬天重視身體的養護,對于接下來一年里身體的健康至關重要。那要怎么調養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冬至節氣,天寒地凍,萬木凋零,是生機潛伏閉藏的季節。中醫認為,寒是陰邪,易傷陽氣,人體的陽氣就像天上的太陽,太陽賜予大自然陽光和溫暖,如果失去了它,萬物就無法生存,要是人體失去了陽氣,新陳代謝就會減弱,就會引起疾病,所以冬天就是要注意養和藏。 從精神情緒方面,我們要力求其靜,控制情緒,保持安寧,含而不露,避免煩惱,使得陽氣得以潛藏;從起居方面,要注意早睡晚起,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不要因擾動陽氣;還有運動要適宜、適度,要持之以恒地鍛煉,因為動能升生陽,也能耗陽,過多或者過少,都會引起陽氣的耗散,所以我們要注意適度。 喚醒陽氣 在古時候,冬藏指的是人們在冬天的時候將農作物收藏起來的意思。下面,我們來看看冬天養生為什么要“藏”。 冬至是一年中黑夜最長、白晝最短的日子。此時自然界的陰寒到了極致,此后便會由陰轉陽,白晝漸漸拉長,夜晚不斷縮短。在這個日子前后喚醒陽氣,最好不過了。 五臟都有陽,為什么先喚醒腎陽呢? 一方面是因為腎是在冬季起主要作用的臟腑,另一方面是因為腎掌管先天之本,在五臟之中起推動的作用。中醫認為冬氣應于腎,養腎精、護腎氣是冬季養生的一大重點,尤其大雪時節天氣寒冷,腎氣最易不暢。只要喚醒腎陽,五臟的陽氣就會陸續復蘇。怎么去喚醒腎陽呢?今天合谷就來跟大家解答一下。 腎陽的源頭——涌泉穴。腎是人的先天之本,腎主水,主管人體的水液代謝以及泌尿生殖系統,而腎經的起始之穴就是涌泉。人體的腎精會從涌泉穴噴涌而出,轉化為腎陰和腎陽。所以,這個位于足少陰經起始點的涌泉穴,實際上是腎陽的源頭。如果給涌泉一些溫熱的刺激,有助于喚醒腎陽。那怎么去刺激這個腎陽的源頭呢?讓我們接著往下看。 1.按摩法 對涌泉穴進行摩擦,摩擦時可以用手上的勞宮穴對準腳上的涌泉穴。勞宮穴是人體心火最旺的部位,這樣做更有利于喚醒腎陽。 同時涌泉穴也是人體的長壽大穴。俗話說“若要老人安,涌泉常溫暖”。常按此穴,既可以溫補腎經,益精填髓,舒筋活絡,又可以促進下肢血液循環,御寒暖體,緩解肌肉緊張,消除各種疲勞。 2.熱敷法 可以通過泡腳進行對涌泉穴的熱敷,不僅可以刺激到涌泉穴,還可以刺激腳上的其他穴位,比如太溪穴。 如果說腎陽的源頭是涌泉穴,那么太溪穴就是陽氣的匯聚之地,太溪有著扶腎陽,滋腎陰的作用。除了泡腳,還可以通過艾灸來進行熱敷,通過灸的熱力傳送到穴位上,冬至節氣時艾灸,能溫補助陽、補腎壯骨、養陰益精,使畏寒的現象得到改善。簡單方便,平時在家隨時可以灸。 每天堅持做半小時,可以幫助我們溫腎通絡,強心臟,溫下焦而通利二便,助睡眠。尤其是冬天手腳冰涼的,做兩天就暖和了。 冬至艾灸 冬至是陽氣最弱,陰氣最盛的時候,隨著冬至的來臨,天氣逐漸寒冷,這時候我們可以通過艾灸來進行補陽保暖養生。艾灸起源非常久遠,屬于中國傳統特色療法之一。《扁鵲心書》說:“人于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門、中脘,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余年壽矣。”使用艾條或者艾絨熏蒸體表相應的腧穴,來達到疏通經絡、調理臟腑、平衡陰陽的作用。 1.艾灸命門、腎俞穴 命門屬督脈,艾灸有溫補命門之火、補腎陽、益精髓之功。還可以幫助提高身體抗寒能力,培元固本。艾灸命門的同時還可以艾灸腎俞,腎俞是腎臟之氣輸注于背部的穴位,有補腎益精、溫陽散寒的作用。 2.艾灸關元、氣海穴 艾灸關元、氣海穴可以起到通經、調下焦的作用,用于脾陽不振、脾腎陽虛的患者,都可以起到不錯的效果,還可以針對陽氣不足、身體虛弱的患者來調理。 3.艾灸中脘穴 灸中脘穴能調節臟腑功能,幫助促進新陳代謝,增強免疫功能,具有很好的補益脾胃之陽的作用。 穴位是我們身體的重要樞紐,它們掌管著身體的各個功能和器官。在冬至時節,通過刺激相應的穴位,可以有效地調和陰陽平衡,提高身體免疫力。 冬至穴位養生不僅是一種方法,更是一種生活態度。讓我們在這個寒冷的季節里,關愛自己的身體,通過刺激穴位來調和陰陽、調理氣血。另外,三九寒天,陰寒天氣最盛之時,陽氣易為寒邪所傷,因此還要增衣御寒,保暖護陽。尤其注意對頭、背、足的保暖。外出記得穿戴帽子、圍脖、背心、護膝防止寒氣傷體內正氣。 聲明:本公眾號所分享的調理案例均為網友自愿分享,僅做轉載。同時,公眾號所分享的中醫知識、方法、觀點,僅供有緣人學習參考,不能替代醫療手段。如果調理過程中出現了偏差,概不負責。 |
|
來自: andrew1798 > 《罾事物語 X形平衡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