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的冬天,又遇上臘八,適合暖暖糯糯的東西。挑了對新買的毛茸茸耳釘戴,這暖感是視覺上的。上周買了兩罐八寶粥,可今天不想吃,可能是昨天在外面喝了杯熱可可甜齁了吧。打算煮年糕湯吃,學校扶貧村來賣的新米手工年糕,加點蔬菜煮煮應該很好吃吧。 公眾號居然也發來了年終總結,去年算是一整年的堅持生產垃圾吧,哈哈,柱形圖中只有七月矮了些,是出游時懶的。還有一篇非原創是圣誕節那天玩得沒空只寫了幾行字,原創有三百的字數底線。雖說是個很自我的記錄,但伙伴們的鼓勵是對我莫大的振奮。 嗅覺敏感,常常覺得下雨天的氣味不好聞,特別是室內,不喜歡那種濕濕的氣味。室外倒反而好些,只是空氣太冷冽,每吸入一點都要靠鼻腔暖暖再進到呼吸道,是不是會讓呼吸淺了一些呢。雨伴隨著降溫而來,后來會不會讓雨凍成了雪呢? 雨天好讀書。讀安德烈·紀德的《窄門》,一個很苦情的故事。“我”熱羅姆少年喪父,母親也很快過世,在假日里常常去舅舅家與表姐妹一起玩。年紀還小熱羅姆就愛上了大兩歲的阿莉莎,她端莊而憂郁,似乎與他的母親有點兒像。朱莉埃特比“我”小一歲,是活潑開朗的好玩伴。 整個故事似乎是關于熱羅姆與阿莉莎的,關于愛情與信仰的,但到結尾處你會發現其實朱莉埃特也一直在參與著。 這是個很傷感的故事,一個人人充滿愛卻又讓愛無處容身的故事,讓人懷疑德行這東西是否真的值得如此努力去追求。“我”與阿莉莎互相愛慕,但朱莉埃特也愛上了“我”而“我”不自知,阿莉莎想犧牲自己來成全朱莉埃特。朱莉埃特明知阿莉莎的推讓和“我”對阿莉莎的真愛,于是選擇匆忙嫁給了對她傾慕不已來求婚的葡萄酒商人。朱莉埃特看來婚后生活幸福,適應著丈夫的生活方式、參與生意并有了幾個可愛的孩子。但阿莉莎依然與“我”若即若離。倆人的相處奇奇怪怪地帶著禁欲的氣息。 “我”是個視自我克制為天經地義的人,父母的影響就讓“我”最初的感情沖動服從于清教徒的戒律。對于未來,他要尋求的與其說是幸福,不如說是爭取幸福的那番無限的努力,他已經將幸福與德行合而為一了。他一直想配得上阿莉莎,并不是想去占有她。他的學習、努力、行善都是為了獻給阿莉莎。而不幸的是,阿莉莎也是一個有同樣的情操追求者,也是將幸福與德行合而為一的人,她甚至不認為心靈該追逐幸福,而是要追求圣潔。所以必然的,他們之間錯失了世俗的幸福,錯失了廝守。 從小的兩小無猜,之后是顧忌于妹妹朱莉埃特的感受。確定朱莉埃特的幸福之后,雖然倆人有著炙烈的通信,見面就又有一種人為的距離感——不得不讓人覺得是禁欲思想的表現。之后是服兵役,不得不分離,再見面又是尷尷尬尬。再發展到連通信也斷了,那次見面看得我傷心極了。通信讓思想能溝通,斷了通信之后的見面“我”發現阿莉莎完全變了,從打扮到談吐,從讀的書到日常的生活方式,一切都變了。“我”一點好失望,她變得俗氣而不再去追求詩和思想了,而她說“我”只是因為她變老了就有了情感上的波動。她要離開“我”,不見面也不通信,終于幾乎斷了聯系。 等到再見面已是三年之后。舅父已經去世了,她與弟弟生活在老宅子里。我見到了已顯虛弱的阿莉莎,她要留下“我”送給她的信物----紫晶十字架,讓“我”以后送給女兒,讓我“別破壞了我們的愛情”,然后就告別了。一個多月后朱莉埃特來信說,阿莉莎在與“我”見面后離家,最終死在巴黎的一個小療養院里。 只是一種錯失感嗎,像《半生緣》或者《甜蜜蜜》里的那樣?不,朱莉埃特寄來了阿莉莎留給我的紫晶十字架和她的日記,揭開了她真實想法的秘密。天!她說“我們的德行所奮力追求的不是未來的報酬”,她說她正是為了“我”才追求完美,但只有離開“我”才能達到完美,,她說,“我是他與上帝之間唯一的障礙”。所以她一次又一次的離開,是為了讓“我”更接近上帝,讓“我”更圣潔?!多么執拗可怕的愛啊。 “我”因為從小失父而母親一直嚴肅哀傷而形成了敏感又帶著點懦弱的性格吧。阿莉莎呢,她從小生活在更大的家庭壓力之中。她因發現母親的不忠而害怕、憂傷,之后母親不告而別,深愛著她的父親一直郁郁寡歡。阿莉莎作為長女,作為自以為是個秘密保護者,又要轉身成為父親的安撫者。這些年幼時的經歷都對阿莉莎的情感選擇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也更讓她對德行和圣潔有著超乎尋常的期望。 所以,她是故意的,一切都是故意的,故意制造障礙在她與“我”之間,只是為了讓“我”與上帝更接近。 窄門。在“我”少年時剛剛意識到對阿莉莎的愛時,就聽到牧師宣講“你們要努力進窄門”,因為引到滅亡的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而引到永生的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到的人也少。阿莉莎的日記里,她曾祈禱讓她與“我”彼此相依,但是她又說那不行,因為“主啊!您指出的道路是一條窄路----窄得容不下兩人并行”。 不,窄門可以相依而過,窄路一定能容得下攜手同行的人啊。 故事結尾又給了我一擊。多年后再與朱莉埃特相見,她告訴“我”她的小女兒取名叫阿莉莎,讓“我”當她的教父。她問“我”何時結婚,何時忘記往事。“我”說希望永遠不忘,“我”說無法娶別的女人假裝愛她。朱莉埃特最后問,“你認為一個人可以長久地在心中保持毫無希望的愛情?”“是的,朱莉埃特。”朱莉埃特在夜色中似乎在哭泣。我這才發現,最圣潔的心靈是朱麗埃特,她才是最接近上帝的那個人。而她一直默默地毫無希望地愛著“我”。“我”知道嗎? Bad ending經典。每個人都在為德行努力,卻沒有一個人得到幸福。求你們要一點世俗的幸福吧。 看看紀德本人,與《窄門》里很相似地,也是很小愛上表姐妹且后來結婚的,后來似乎因他的同性戀傾向而與妻子不歡而散的,跟毛姆有點像。 意難平,釋卷懶聽檐雨滴。想起維特根斯坦也是這樣的情感歷程,他與瑪格麗特的交往也是帶著點禁欲的非俗世感。都有虐戀感,小說里更強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