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帖》,“書圣”王羲之傳世草書作品,所書內容為:“昨月有此事。以與卿共事,每念不以法。然欲不可長?!?/span>故后世名之曰《此事帖》。 《此事帖》為王羲之草書尺牘,有唐人雙鉤填墨摹本傳世,白麻紙本,凡三行二十字。曾經宋徽宗內府、金章宗內府、明代張丑、清代乾隆內府、民國張伯英遞藏。有宋徽宗“宣和”二字連珠印等印跡,拖尾有明吳寬、蕭顯題跋。此摹本在宋內府《宣和書譜》卷一五、元鮮于樞《困學齋雜錄》、明吳寬《匏翁家藏集》卷四九、明張丑《清河書畫舫》卷二、《真跡日錄》卷四、明王珂玉《珊瑚網》卷一、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卷四卷六及清乾隆《佩文齋書畫譜》卷七一、容庚《二王墨跡見傳考》等著錄。入刻明代精細刻本《郁岡齋帖》初拓本和清朝乾隆年間《經訓堂帖》等。并刊于日本《書道全集》。此帖今傳墨跡摹本及刻本均有首二字不明的問題,多釋作“昨□”,據書跡及《清河書畫舫》訂正,應為“昨月”二字。 此帖行筆方側而體勢圓融,所謂“曲而有直體,直而有曲致”。作者以舒暢的心手,運筆如天外飛仙,使翰墨在尺幅之內風云變幻莫測。正如近人張伯英跋曰:“《此事》筆筆凌虛,用力純在空際?!逼湟蛄杩斩撘?,起無跡而收無痕。作者以飽滿的胸意,以動制靜,指腕協同,提按輕靈,忽擒忽縱,緩急之中虛實相生,充分展現了其靈動的書道藝術涵養。線條纖細清勁,引帶飛動,遒勁盤旋,筆勢展現了飄拂搖曳的神韻,卻不顯浮滑,滿含草書飛逸之氣勢。由于閃轉騰挪后復歸中和,所以字字精神抖擻,運力十足而盡顯筋道,卻毫無浮躁之氣。是有明人陳繹跋稱:“《此事帖》三行,筆若游龍,所謂’一筆書’也?!弊髌纷謶B縱逸飄灑,一派儒雅之晉人風韻,氣格高妙。 “書圣”王羲之墨跡,自唐之后,漸泯于歷史的塵埃中,唐人之墨摹已是希世之珍。是以明人張丑敘言:“晉人墨寶當以王羲之《此事帖》為第一,乃金章宗故物,凡二十字,紙墨如新,精神煥發,傳世之珍也。論者謂大王筆勢“飄若游云,矯若驚龍”,肅觀此帖,益知前人之言不謬?!眳^區廿字,卻以飽滿的筆觸,靈動的線條,舒展大方,雍容酣暢,欹側蕭散。“玩之不覺為倦,覽之莫識其端”,成為世人心摹手追之不朽典范,真乃書學史上的一顆璀璨瑰寶。 辛丑二九九玄蜦記于疏云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