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身邊人以及我自身來看,奇點糕感覺咱們國人吃飯做飯真的超愛直接炫調(diào)味品,忍不了一點兒。 上次去吃重慶火鍋,我在這猛kuai大蒜,朋友在那kuku舀麻醬,倆人眼睜睜看著邊上的小女孩舉著一薄片西瓜拿勺往上倒糖。我問她不怕甜嗎,小女孩害羞地舉著糖堆西瓜跑了。 甜,真甜,大家口味都挺重哈。做飯時候撒鹽倒醬油都不帶眨眼,外賣也凈愛點些咸、香、辣、麻、油等“給嘴里增些味兒”的(抱歉此時我滿腦子都是香辣豬蹄)。 對,尤其是鹽。 食鹽是烹飪的靈魂!——奇點糕身邊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民間大廚在做飯鹽放少時,經(jīng)常此般怒吼 從腌制品,到美食烹飪時的靈魂增味,食鹽在中國飲食中的地位太高了,以至于中國人的鹽攝入量在世界范圍內(nèi)都拔得頭籌。也因此,鈉鹽高攝入量帶來的心血管等疾病負擔(dān)在中國飲食中被放大,高鹽攝入是中國死亡和殘疾調(diào)整生命年的第三大危險因素[1]。 高鈉攝入已被證明會帶來高額的高血壓、中風(fēng)、心臟病、腎臟疾病和胃癌風(fēng)險[1],作為高鈉攝入的“對策卡”,代鹽出現(xiàn)了,即低鈉高鉀含量的食用鹽。這幾年間世界各地的科學(xué)家們研究代鹽的好處,以便于低鈉飲食的推廣。 近日發(fā)表在國際頂刊《內(nèi)科學(xué)年鑒》上的論文,對截至去年8月之前的相關(guān)研究成果進行了個大匯總[2]。 澳大利亞邦德大學(xué)的Loai Albarqouni等人得出結(jié)論,與鈉鹽攝入相比,代鹽飲食與全因死亡風(fēng)險降低12%、心血管疾病相關(guān)死亡風(fēng)險降低17%、重大不良心血管事件風(fēng)險降低15%相關(guān),可以使收縮壓降低5.12mmHg、舒張壓降低1.56mmHg。 特別是,論文指出,相較于西方人群或其它人群,在心血管風(fēng)險較高和/或遵循亞洲飲食的人群中該證據(jù)可靠性更高。 論文截圖 Loai Albarqouni等人從PubMed、EMBASE、Cochrane、CENTRAL、CINAHL數(shù)據(jù)庫中檢索文獻,時間跨度從該數(shù)據(jù)庫的建立開始直到2023年8月23日。納入標(biāo)準是成年人(≥18歲)參與的隨機對照試驗,這些試驗比較了食用代鹽與常規(guī)食鹽或無干預(yù)的效果,研究持續(xù)時間至少為6個月。 最終共納入16項隨機對照試驗進行系統(tǒng)評價和薈萃分析,其中有2/3是在中國大陸或臺灣地區(qū)進行的,其它地區(qū)還有英國、秘魯、荷蘭、挪威,共包括35251名參與者,大多數(shù)來自社區(qū)或群體機構(gòu)。參與者的基線平均年齡在21-75歲之間,男性大致占一半人數(shù)(40%-76%),基線平均收縮壓(SBP)為113-166mmHg,舒張壓(DBP)為71-104mmHg。 試驗中采用由25%-30%氯化鉀和60%-75%氯化鈉組成的代鹽,以成分為100%氯化鈉的普通食鹽作為對照。 研究者們使用GRADE方法評估對每個結(jié)局的證據(jù)質(zhì)量進行評估(高、中、低或極低)。 研究流程圖 從主要結(jié)果來看,與常規(guī)食鹽相比,代鹽與全因死亡風(fēng)險降低12%(RR,0.88;95%CI,0.82-0.93)、心血管疾病相關(guān)死亡風(fēng)險降低17%(RR,0.83;95%CI,0.73-0.95)相關(guān)。相當(dāng)于在心血管疾病高風(fēng)險人群中,每1000人換用代鹽可每年減少約5例全因死亡、3例心血管疾病相關(guān)死亡。 此外,極低質(zhì)量證據(jù)指出,代鹽與重大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風(fēng)險降低15%(RR,0.85;95%CI,0.71-1)相關(guān),不會引發(fā)嚴重不良反應(yīng)(RR,1.04;95%CI,0.87-1.25)。有6項試驗報告發(fā)生嚴重高鉀血癥和腎功能惡化。 從次要結(jié)果來看,與常規(guī)食鹽相比,代鹽與收縮壓降低5.12mmHg(MD,-5.12mmHg;95%CI,-6.72至-3.52)、舒張壓降低1.56mmHg(MD,-1.56mmHg;95%CI,-2.25至-0.88)相關(guān),與降壓藥的效果相當(dāng)(SBP:5.1mmHg;DBP:2.3mmHg)[3];并可以減少尿液和血液中的鈉含量。 研究主要結(jié)果 總之,這項薈萃分析結(jié)果指出,代鹽是降低心血管疾病長期風(fēng)險的有效策略。而且研究者們表示,此次得出的研究結(jié)果在心血管疾病風(fēng)險較高或遵循亞洲飲食的人群中證據(jù)質(zhì)量更強,意味著代鹽對心血管的保護作用在這部分人群中獲益更多;而在心血管疾病風(fēng)險正?;蜃裱鞣斤嬍车娜巳褐校C據(jù)質(zhì)量較低,需要更加確鑿的證據(jù)。 當(dāng)然,鹽替代品可能并不適合所有人,尤其是患有腎臟疾病的患者。 研究者們還探討了當(dāng)下推行代鹽的難處并提出對應(yīng)的策略: 一是富鉀鹽比普通食鹽價格高。建議針對個人進行知識普及以及為弱勢群體提供富鉀鹽補貼、代金券等,一項在中國北方農(nóng)村地區(qū)展開的試驗結(jié)果提示,金錢激勵(如補貼)+教育可以使富鉀鹽的使用量翻一倍[4]。 二是鉀鹽與鈉鹽味道不同,100%氯化鉀鹽比100%氯化鈉鹽嘗起來苦。不過,此次分析納入的大多數(shù)試驗采用的時25%-30%氯化鉀含量的鹽,具有良好的可接受性,而且有試驗表明,實際上大多數(shù)人無法嘗出0%-30%氯化鉀含量的鹽差異[5],也區(qū)分不出富鉀鹽制成的食物或調(diào)味品(比如醬油)[6]。 肉眼和舌頭都很難分辨出富鈉鹽和富鉀鹽[5],不耽誤吃(此處大家可以猜一下) 除了選擇低鈉代鹽,咱們口味清淡點兒選擇減鹽也成。去年中疾控團隊發(fā)文證實[1],如果針對家庭主廚開設(shè)減鹽講課,能夠使國人每天少吃0.9克鹽,換算過來全國每年將減少30余萬相關(guān)疾病事件! 參考文獻: [1]Zhang, X., Zhang, P., Shen, D., Li, Y., He, F. J., Ma, J., Yan, W., Gao, Y., Jin, D., Deng, Y., Guo, F., Yan, S., Song, J., MacGregor, G. A., & Wu, J. (2023). Effect of home cook interventions for salt reduction in China: cluster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BMJ (Clinical research ed.), 382, e074258. https:///10.1136/bmj-2022-074258 [2]https://www./doi/10.7326/M23-2626 [3]Canoy D, Copland E, Nazarzadeh M, et al; Blood Pressure Lowering Treatment Trialists Collaboration. Antihypertensive drug effects on long-term blood pressure: an individual-level dat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sed clinical trials. Heart. 2022;108:1281-1289.[PMID: 35058294] doi:10.1136/heartjnl-2021-320171 [4]Li N, Yan LL, Niu W, Yao C, Feng X, Zhang J, Shi J, Zhang Y, Zhang R, Hao Z, Chu H, Zhang J, Li X, Pan J, Li Z, Sun J, Zhou B, Zhao Y, Yu Y, Engelgau M, Labarthe D, Ma J, MacMahon S, Elliott P, Wu Y, Neal B. The Effects of a Community-Based Sodium Reduction Program in Rural China - A Cluster-Randomized Trial. PLoS One. 2016 Dec 9;11(12):e0166620. doi: 10.1371/journal.pone.0166620. PMID: 27935977; PMCID: PMC5147834. [5]Maleki A, Soltanian AR, Zeraati F, et al. The flavor and accept-ability of six different potassium-enriched (sodium reduced) iodized salts: a single-blind, randomized, crossover design. Clin Hypertens.2016;22:18. [PMID: 28031983] doi:10.1186/s40885-016-0054-9 [6]Chang HY, Hu YW, Yue CSJ, et al. Effect of potassium-enriched salt on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and medical expenses of elderly men. Am J Clin Nutr. 2006;83:1289-1296. [PMID: 16762939] doi:10.1093/ajcn/83.6.1289 本文作者丨張艾迪 |
|
來自: yy2751 > 《預(yù)防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