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163.com 2024-01-07 21:03 在抗日戰爭的烽火硝煙中,新四軍的發展歷程呈現出鮮明的兩個階段。以1940年末的皖南事變為歷史的分水嶺,此前,新四軍以四個支隊的架構存在;而此后,則在重建中壯大為七個師的編制。 回溯至1937年7月,盧溝橋的槍聲打破了中華大地的寧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應運而生。同年8月,紅軍主力在陜北改編為八路軍,而在南方的紅軍部隊,則在同年10月改編為新四軍,肩負起抗日救國的重任。 新四軍初建時,由于兵力有限,并未設立師、旅等編制,而是靈活地組建了四個支隊: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支隊。其中,第四支隊兵力最為雄厚,初創時便擁有3100余名官兵。 第四支隊的淵源可追溯至長征時期留守在鄂豫皖根據地的紅二十八軍,以及英勇的豫南紅軍游擊隊。這支部隊下轄四個團:第七、第八、第九團和手槍團。紅二十八軍的老兵構成了第七團、第九團和手槍團的骨干,而第八團則是由豫南紅軍游擊隊發展而來。1939年5月,隨著新四軍江北指揮部的成立,第四支隊被劃歸其麾下。 然而,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1941年1月,皖南事變震驚中外,新四軍隨后進行了重建。在這個過程中,第四支隊也經歷了整編,被改編為新四軍第二師,踏上了新的征程。從1937年10月的初建,到1941年1月的改編,新四軍第四支隊在不到四年的時間里,書寫了抗日救國的壯麗篇章。 在這短暫而光輝的歷史中,新四軍第四支隊共有三位杰出的司令員。首任司令員高敬亭,河南新縣人,是鄂豫皖根據地的杰出領導人之一。他在紅四方面軍撤離后,留守根據地,重建了紅二十八軍,功勛卓著。1937年10月,高敬亭率領紅二十八軍改編為新四軍第四支隊,并出任支隊司令員。他率領部隊在大別山地區堅持敵后游擊戰,直至1939年6月不幸遭受錯誤對待被錯殺。1977年,高敬亭得到平反,恢復了應有的名譽。 高敬亭離世后,徐海東接任新四軍第四支隊司令員,并兼任新四軍江北指揮部副指揮。徐海東是湖北大悟人,曾參加鄂豫皖根據地的斗爭和紅軍長征。他因長期在艱苦環境中工作而健康受損,于1940年1月因病離開部隊休養。盡管如此,他仍為新中國的成立做出了巨大貢獻,并在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 在徐海東離任后,張云逸接過了新四軍第四支隊司令員的重任。他同時還擔任新四軍江北指揮部指揮。張云逸是海南文昌人,擁有豐富的革命經歷。他參與了新四軍的組建工作,并在皖南事變后,繼續擔任改編后的新四軍第二師師長。張云逸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都有卓越表現,1955年同樣被授予大將軍銜。 這三位司令員都以堅定的信念和卓越的才能,為新四軍第四支隊的發展壯大和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