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系辭傳》曰: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 “一陰一陽之謂道”,表示思想陰陽辯證。陰陽既是萬物之性,也可以表示思想辯證性。“陰陽不測之謂神”,“神”表示思維陰陽不測之謂神秘。人的思維神秘莫測就是陰陽不測之。文字與語言邏輯是思維邏輯的工具,邏輯思維產生思想辯證,一陰一陽之邏輯象征思想辯證的基本邏輯,所以“一陰一陽之謂道”。 “生生之謂易”,思想辯證一陰一陽之謂道生生之文字詞語言陰陽系統是謂《易》。思想之道產生文字詞語言之道,一陰一陽之道不斷發生變易,生生之謂易,成性存存,道義之門。文字詞語言系統的陰陽概念成象之謂乾,文字詞語言系統的陰陽邏輯效法之謂坤,文字詞語言基本邏輯效法一陰一陽之邏輯,文字詞語言之道效法一陰一陽之道,效法之謂坤。 文字左右組詞,象左右陰陽。詞語分前后陰陽,句子分上下陰陽。文字筆畫結構包括上陰下陽、上陽下陰、左陰右陽、前陰后陽、陰包陽、陽包陰之象,左中右結構成陰一陽之象,部首符號為陰符,字根符號為陽符。拼音邏輯包括陰平、陽平、陰上、陽下之類。 思想之道產生文字詞語言之道,文字詞語言之道反映思想之道,所以文字詞語言之道繼承思想陰陽辯證之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繼之陰陽邏輯善,成之陰陽邏輯性,繼之思想觀念善,成之概念性曰仁,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易·系辭傳》曰:“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 部首在前為乾,字根在后為坤,乃文字陰陽之象。“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表示乾之策有216個部首,《康熙字典》、《國語辭典》有214個部首。“坤之策百四十有四”表示坤之策有144個字根,今文字有130多個字根,古文字有140多個字根。“二篇之策,凡三百六十,當期之日”,表示乾坤二篇之策總共360個根符,包括216個部首、144個字根,農歷日期一年360天,“當期之日”表示二篇之策數量與農歷日期相當。 “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表示有11520個文字?!墩f文解字》收錄篆文1萬字,《新華字典》收錄漢字13000字?!叭f物”表示“一切事物”,文字指事指物,所以11520個文字相當于萬物之數。文字是萬物的名字,虎這個文字是虎這個動物的名字,花這個文字是花這個事物的名字。 “夫《易》,彰往察來,微顯闡幽,開而當名,以辨萬物,正言斷辭,則備矣”,這段文言講的是文字系統的用途。文字詞語言彰往察來,微顯闡幽,文字詞語言微言大義,闡思想之幽,顯思想之微,彰過往之史,察未來之事,不是《易經》彰往察來。文字一門,開而當名,以辨萬物,正言斷辭,則備矣。《易》之文字系統有一萬多個文字,開而當名,以辨萬物,正言斷辭,則備用矣。 《易》表示易經這本書,這是書名。《易》表示易這個概念,指文字陰陽系統、文字詞語言之道,這是概念名。五行學說不屬于《易》的范疇。 《易·系辭傳》曰:“夫《易》,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其旨遠,其辭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隱。因貳以濟民行,以明失得之報”。 文字陰陽系統稱名為《易》,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其旨遠:其意義深遠。其辭文,不亂不怪,規規矩矩曰文。其言曲而中:其言之有理,“曲而中”表示有道理,是非曲直、正反中表示道理。其事肆而隱:其事隨便指是放肆的肆,而隱于文字之中。因貳以濟民行,以明失得之報,文字以濟萬民日常之行,文字以明思想失得之報。 《系辭》曰:“圣人設卦觀象,系辭焉而明吉兇,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是故吉兇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 《易》有四象:吉兇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文字詞語言之道反映天地人事物之道,包括概念、邏輯、關系、性質、類型、特征等基本要素。 吉兇者,失得之象也,表示關系象,失得表示關系。剛柔者,晝夜之象也,表示性質象,晝夜表示黑白,剛柔表示陰陽性質。變化者,進退之象也,表示邏輯象,進退之邏輯變化。悔吝者,憂虞之象也,表示特征象,悔吝憂虞表示特征?!兑讉鳌分v的是思想辯證邏輯學與文字詞語邏輯學。 “卦”乃象形表意文字,圭字掛在前,卜文掛在后,表示文字掛在前,卜辭掛在后。比如:“乾,健也”,文字掛在前,卜辭掛在后,這是卦辭。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圣人之道有概念、有邏輯、有方法、有規則。以言者尚其辭,表示言之辭有概念。以動者尚其變,表示動之變有邏輯關系。以制器者尚其象,表示制器者尚其象有方法。以卜筮者尚其占,表示有規則,包括數理計算與運算法則。所以《易傳》講的是文字詞語言邏輯學與思想辯證邏輯學。 《周易》作于西周,孔子用漢字整理成之,儒家弟子作《易傳》。周易文字之義并非漢字之義,比如“乾:元亨利貞”,“元者,善之長也”,所以周易文字“元”并非漢字“元”之義,這是“易名易義”,所以稱之為《易》。 《周易》屬于古文經,《易傳》屬于今文經。文字使用者不同,則文字之道不同、名不同。西周文字屬于貴族專用,平民百姓沒有掌握文字,只能使用語言。幽王烽火戲諸侯,西周滅亡,貴族流亡,百姓逃亡,平王東遷,社會基本關系發生變化。春秋戰國時期,文字流入民間,百家諸子學習使用文字,百家爭鳴產生了很多思想著作。文字之象與形發生變易,筆畫圖之象與筆劃線之形發生變化,文字之名與義發生變易,象陰陽變易,所以稱之為《易》。 |
|
來自: dongjiao1234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