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中焦,作為聯通上焦下焦的重要樞紐,是氣血生化之所,是保證五臟六腑上下內外相通的樞機轉旋之處,是調節寒熱陰陽平衡的中轉站。由于中焦所處位置的特殊性,又關聯脾胃。因此說,保持中焦的暢通和正常運轉是健康的關鍵。中焦不通的常見表現:食欲不振、腹痛、腹脹、惡心、嘔吐、便秘、腹瀉、精神疲憊、四肢無力、身體消瘦、面色無華、舌質淡,苔薄白、畏寒怕冷等......強化中焦,就要從脾胃入手,脾胃問題最常見的就是脾胃虛寒證。今天針對脾胃虛寒的問題推薦一個強效藥方“黃芪建中湯”。它出自張仲景所著的《金匱要略》,核心能力在于補氣血、調陰陽、散寒氣、強中焦。黃芪建中湯散胃寒的功用十分強大,可溫而兼升,甘能緩急,主入脾胃,對于脾胃急性癥狀者更加適宜。
 黃芪建中湯是張仲景在“小建中湯”的基礎上加入黃芪而來。小建中湯,可以補人之氣血陰陽,但補氣的力度不夠,加入黃芪后,增強了補氣之力,就形成了黃芪建中湯。黃芪建中湯是一個溫中的方子,能去中焦脾胃的寒氣,起到溫陽的作用,更針對于脾胃虛寒證。另外,黃芪建中湯還有養陰的作用,能夠照顧到氣血,通調中焦。氣血陰陽全部兼顧到,又能除去脾胃中的寒氣,中焦自然就會暢通。
桂枝有發表解肌、溫經通脈、助陽化氣的作用,利于增強脾臟功能,能促進消化吸收。配上有溫中散寒作用的生姜,能增加脾胃的陽氣,有了陽氣的溫煦,陰寒散開,脾胃就能恢復活力,可以強健中焦。

白芍滋陰養血,補充陰血虧虛,它還能緩急,急就是不緩和,不緩和就會痛,通常和炙甘草一起,發揮止痛的效果更好。 大棗色紅,能補,與白芍、炙甘草合用增強滋陰補血的作用。
黃芪最擅長補脾肺之氣,通過補氣,促進脾胃運化,讓脾胃功能回到正常水平。 黃芪補氣還能固表止汗。當肌表不固時,就會出現多汗的情況,這時候用黃芪就可以改善。
 飴糖是全方非常重要的一味藥。在仲景時代,就已經被當作藥用。飴糖味甘入脾,有強大的補益作用。《名醫別錄》記載飴糖:味甘,微溫,主補虛乏,止渴、止血。飴糖能快速補給身體能量,滋養脾胃。服用黃芪建中湯也是有所偏向的,陰陽氣血虧虛可用,偏虛寒可用,但陰虛內熱不可用,實熱、濕熱證不可用。養護好脾胃,才是暢通中焦的重要保障。參考文獻:
[1]秦巍. "黃芪建中湯治療脾胃虛寒型胃潰瘍45例." 河南中醫 33.3(2013):2. [2]王紅偉, 蔣時紅, and 劉旺根. "黃芪建中湯對脾虛型慢性萎縮性胃炎大鼠免疫功能的影響." 河南中醫 (2006). [3]李良文. "黃芪建中湯治療消化性潰瘍的療效." 實用臨床醫學 (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