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塊屈辱的王朝界碑就立在竹山村,219國道零起點的標志點對面的界碑園內。 ![]() 我們停好車走到界碑旁,大清國欽州界一號界碑,就矗立在廣西東興市竹山村,這里是中國大陸海岸線和陸地邊界的起點。 ![]() 我們圍著界碑,端詳著這個百多年前堪立在這里的大清遺物,心里有一種說不出的滋味,欲哭無淚。 ![]() 它記述著百多年前那不堪回首國人熟知的大國被強盜列強瓜分的屈辱歷史,我認真讀著界碑上的文字。 ![]() 清光緒十六年(公元一八九0年)所立,碑文曰:“大清國欽州界”,系清界務總辦、四品頂戴欽州直隸州知州李受彤所書。 ![]() 站在這塊'大清國一號界碑’環看四周,它位于北侖河出海口,即竹山港舊碼頭旁的小山坡上,碑高1.7米。寬0.7米,厚0.4米,用沿海所產的海蝕巖鑿成。 ![]() 它立界于清光緒十六年四月,碑文是當時的清政府界務總辦,四品頂戴欽州直隸州知州李受彤所書。它為什么叫大清國欽州界?界碑又是如何時勘立起來的?這里面有怎樣的曲折過程?回首歷史的長河的那一幕,追溯當年勘界立碑的歷史背景是每一位經過這里的國人都要追索的一系列的疑問。 ![]() 翻開那段歷史真有一種往事不堪回首之痛:“十九世紀中葉,法國用武力占領越南南部后,仍不斷向北進犯,覬覦中國。1863年底,法軍進攻駐扎在越北地區的清軍和黑旗軍,中法戰爭爆發,法海軍艦隊在福建馬尾港突然襲擊清朝福建水師兵船,擊沉兵船11艘。 ![]() 同年10月,法軍攻占臺灣基隆,進犯臺北。清軍廣大愛國官兵在人民的支持下,誓死一戰。 ![]() 1885年3月,清朝老將馮子材這位民族英雄,在65歲的高齡下,扛著棺材帶著兩個兒子出戰,最后打贏了法軍,創下了著名的鎮南關大捷。 ![]() 其間我國軍民與法國殖民者進行堅決斗爭,挫敗了其侵占中國領土白龍尾、江平等地的圖謀。 ![]() 在此前后,劉永福率領黑旗軍也在臨兆擊潰法軍,收復了十多個州縣,在戰爭不斷取得勝利的情況下。軟弱無能的清政府仍采取屈辱退讓的政策。 ![]() 1885年6月與法國簽訂可不平等的《中法越南條越》。條約中承認法國對越南的殖民,自此結束了大宋朝上千年以來中國歷代封建王朝與越南的“藩屬關系”。 ![]() 《條約》還規定六個月內中法雙方必須派員勘界 幾經唇槍舌戰,幾經據理力爭,1887年3月。鴻艫寺卿鄧承修與法國勘界使臣狄隆在越南芒街簽署了粵(欽)越,桂越兩段的勘界文約,清政府派出廣東省欽州知州李受彤與法國四劃官拉巴第會辦粵界事宜。 ![]() 1890年4月,大清國欽州界第一段1號至10號界碑,即東興竹山村至防城那桐嘉隆村的界碑立好。 ![]() 三年后,第二段11號至33號界碑也全部立好 因當時此段為廣東欽州管轄,竹山又是中國西南端陸地邊境線的起點故粵(欽)越段第一號界碑立于竹山。” ![]() 當時史料曾這樣記載:“廣東全界400華里路界僅為5華里,其余均以河為界,兩國以河流為界時是以河道的主航道為界,因界碑不能立在河里只能立在雙方靠近河道的陸地上,只能立在我們國土,以陸地為界的界碑即為雙方共立界碑,一面書“大清國欽州界,一面書大越”(即越南)。這就是以河道為界和以陸地為界立碑的歷史”。 ![]() 如今這塊界碑已成為所有旅游到此的游客們打卡處,尤其是2024年春季蒙曼女士帶領一路人馬從219國道零起點出發一路沿邊境前行,更使這里成為一處愛國主義的教育基地。 ![]() 要知道帝國主義列強亡我之心不死,我們絕不能忘記歷史,在強國的路上,一步一個腳印的前行,讓中華民族永遠立于世界的東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