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 文 化 學 明代宗室詩人朱有燉,其詩作常流露出一種身處藩王之位而向往閑逸、尋求內心安寧的情懷。這首《靜坐》便是其心境的寫照。 此詩并不非僅僅描摹閑居之樂,更深層地,它探討了通過靜心觀察,個體如何獲得對世事人生的深刻理解,如何在紛繁擾攘中保持一份超然與清醒。 詩歌以平實之語,勾勒出一種寧靜致遠的生活態度與精神境界,展現了在靜默中觀照自我與外物,從而達到物我兩忘、心與道合的理想狀態。 《靜坐》靜坐閑觀理自明,是非榮辱豈須爭。 一身常在閑中過,萬事肯于先處行。 嫩竹半欹聽夜雨,晚云收盡看秋晴。 兩般清意誰能識,世事交游物外情。 ![]() 1. 靜坐閑觀理自明,是非榮辱豈須爭。釋義:安然靜坐,以悠閑的心態觀察萬物,事物的道理自然會變得清晰明了。既然如此,世間的對錯、榮耀與屈辱,又何必去費力爭辯呢? 感悟:此聯乃全詩之綱領,點明“靜”與“觀”為入道之門。“靜坐”并非枯坐,而是收斂心神,摒除雜念,使內心澄澈如鏡。“閑觀”則是在此心境下,以一種不帶偏見、不強加干預的態度去體察外物與自身。 當心湖平靜,萬象倒映其中,其本然之“理”便會自然顯現。此時,世俗所看重的“是非榮辱”,在洞明事理者眼中,不過是過眼云煙,其價值頓失,爭辯亦顯得毫無意義。這是一種由內而外的豁達,是智慧生發后的必然選擇,蘊含著深刻的處世哲學。 2. 一身常在閑中過,萬事肯于先處行。釋義:愿意將自己的生命安頓于悠閑自在的狀態中度過,對于世間萬事,則樂于從事先規劃、順應自然的根本處著手或順其自然發展。 感悟:“閑”在此處不是說無所事事,而是一種心靈的自由與余裕,是從容不迫的生活節奏。詩人選擇將生命安放于此種狀態,體現了對生命品質的追求。 “萬事肯于先處行”,此句頗具深意。“先處”可解為事情的源頭、根本,或是在紛擾未起之前。這意味著處理事務,不追逐于末節,不忙亂于應對,而是把握根本,順應規律,或未雨綢繆,或靜待時機,體現了一種高瞻遠矚的智慧與順其自然的態度。這是一種積極的“無為”,在不妄為中成就更大的和諧。 3. 嫩竹半欹聽夜雨,晚云收盡看秋晴。釋義:新生的竹子微微傾斜,仿佛在靜靜地聆聽夜雨的滴答;傍晚的云彩完全散去之后,正好觀賞秋日天空的晴朗明凈。 感悟:這兩句轉入寫景,然景中有情,景中有道。嫩竹聽雨,晚云看晴,皆是“靜坐閑觀”的具體景象,亦是詩人內心狀態的外化。 雨打嫩竹,聲聲入耳,非但不擾心,反而成為靜謐的一部分,顯露出詩人與自然相融的細膩感受。云散秋晴,則象征著內心迷霧散去后的澄明境界。 這雨、這晴、這竹、這云,皆是自然界的尋常物事,但在詩人靜觀之下,充滿了生機與意趣。它們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無言的“理”,供人參悟,引人進入更深沉的寧靜。 ![]() 4. 兩般清意誰能識,世事交游物外情。釋義:(靜坐觀理的內心澄明和靜觀自然的微妙意趣)這兩種清雅脫俗的意境,世間又有誰能夠真正理解呢?這份超越物質世界紛擾的情感與體悟,是不同于日常世俗交往的。 感悟:所謂“兩般清意”,一是指靜坐觀理所得的內心澄明與超脫,二是指閑觀自然所感的微妙意趣與和諧。這兩種境界皆是清凈、高雅、遠離塵俗的。 詩人自問“誰能識”,流露出一種知音難覓的幽微感受,也暗示了這種境界的珍貴與不易得。它標示出一種“物外情”,這種情感體驗超越了功名利祿、人情世故的羈絆,是精神層面的高度自由與滿足。 詩人在此肯定了自己所追求的價值,并將其與喧囂的“世事交游” 劃清界限,凸顯其精神世界的獨立與高潔。 ![]() 別忘了點贊+在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