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批準,湖北省郵政分公司將于2025年5月31日(端午節)啟用鄂2025-1《湖北·秭歸》彩色數字粘貼型郵資標簽1組2枚。詳情如下: 標簽編號:鄂2025-1 標簽主題:湖北 · 秭歸 郵資面值:0.80元、1.20元、3.00元、3.80元、4.20元、6.20元 2-1 屈原 2-2 我們的節日 · 端午 標簽版別:省版 標簽規格:72×28毫米 防偽方式:數字化防偽 網點信息:湖北省郵政分公司 標簽類型:TS71彩色自助粘貼型 啟用時間:2025年5月31日 使用期限:2025年5月31日至2026年5月30日 (圖片為設計示意圖,非最終圖稿) 產品:美術明信片4枚、美術信封4枚、約投美術信封2枚: 1、使用美術明信片2枚(148×100毫米)為載體,以極限片式貼對應的0.80元面值“湖北·秭歸”彩色數字粘貼型郵資標簽; 2、使用美術明信片2枚(148×100毫米)為載體,以極限片式貼對應的3.80元面值“湖北·秭歸”彩色數字粘貼型郵資標簽; 3、使用C5美術信封(229×162毫米)為載體,貼3.00元面值“湖北·秭歸”2-1彩色數字粘貼型郵資標簽+1.20元面值“湖北·秭歸”2-2彩色數字粘貼型郵資標簽; 4、使用ZL美術信封(230×120毫米)為載體,貼1.20元面值“湖北·秭歸”2-1彩色數字粘貼型郵資標簽+3.00元面值“湖北·秭歸”2-2彩色數字粘貼型郵資標簽; 5、使用C5美術信封(229×162毫米)為載體,貼4.20元面值“湖北·秭歸”2-1彩色數字粘貼型郵資標簽; 6、使用ZL美術信封(230×120毫米)為載體,貼4.20元面值“湖北·秭歸”2-2彩色數字粘貼型郵資標簽; 7、使用C5約投美術信封(229×162毫米)為載體,貼6.20元面值“湖北·秭歸”2-1彩色數字粘貼型郵資標簽; 8、使用C5約投美術信封(229×162毫米)為載體,貼6.20元面值“湖北·秭歸”2-2彩色數字粘貼型郵資標簽。
---------------------------------------------------------------------------------------------- 
秭歸縣,湖北省宜昌市轄縣,位于湖北省西部,長江西陵峽兩岸,三峽大壩庫首。東與夷陵區交界,南同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接壤,西臨巴東縣,北接興山縣,總面積2274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末,秭歸縣戶籍人口35.92萬人。截至2023年末,秭歸縣轄8個鎮、4個鄉。 漢,置秭歸縣。吳,分秭歸北部置興山。1992年,宜昌地區和宜昌市合并,成立宜昌市,秭歸縣改屬宜昌市。 2019年4月29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批準秭歸縣退出貧困縣序列。 [1]秭歸歷史悠久。有7000年的文明史、3200年的文字史、2000年的置縣史,是楚文化的發祥地。這里出土了湖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7000多年前的“太陽人”石刻。文化積淀深厚。是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和平使者王昭君和革命先烈夏明翰的故里。 端午節(屈原故里端午習俗),流行于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的傳統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五月五(農歷),過端午。”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續齊諧記》、《荊楚歲時記》載,魏晉南北朝后端午節便與紀念屈原結合起來。通過設壇祭拜、游江、龍舟競渡、粽子寄情、鄉里“鬧晚”使這種民俗在屈原故里延續,形成一種傳統。 2006年5月20日,端午節(屈原故里端午習俗)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Ⅹ-3。2009年“屈原故里端午習俗”入列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屈原傳說,湖北省秭歸縣地方民間傳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屈原傳說,以屈原的出生地樂平里為中心,周邊延展至歸州、周坪、沙鎮溪、泄灘等鄉鎮流傳。題材豐富,其中包括人物傳說、地名傳說、景物傳說和習俗傳說等。已收集到屈原傳說91則,故事情感濃烈,撼人心魄,神奇浪漫,想象豐富,內涵深邃。 2008年6月7日,屈原傳說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為I-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