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就是文帥 就是文帥 2025年05月11日 15:00 上海 ![]() 嫌棄,是場權力游戲:通過貶低對方的價值感,確立自己的“正確性”;用情緒施壓,迫使家人服從隱形的規則;將“為你好”變成繩索,絞殺對方的自主性。 一個家庭最可怕的不是沒錢,也不是沒社會地位,而是互相嫌棄。 老婆看不起老公,父親看不起兒子,兒子又鄙視父母……一家人相互抱怨,互相指責。 那些脫口而出的埋怨、充滿嫌棄的眼神、暗含比較的嘆息,都在悄然改寫著家庭的能量磁場,將本該溫暖的港灣變成充滿暗礁的險灘。 嫌棄,讓家成了精神刑場 一個人,如果長期被家人否定、嫌棄,家就成了最恐怖的精神刑場。 有些家人,大事頭腦不清,小事嘮叨不停,每天都要抓著細節進行審視。 于是一家人似乎永遠都在內耗,永遠都在互相指責、斤斤計較。 當代家庭正陷入詭異的悖論:對外人春風化雨,對親人卻惡語相向。 當孩子小心翼翼地遞上考得不太理想的試卷,父母毫不留情地脫口而出:“你怎么這么笨!這么簡單的題都能錯!” 丈夫疲憊地拖著行李箱回到家,妻子看到屋子里有點亂,立馬皺起眉頭:“你就不能好好收拾一下?這么邋遢” ; 父母精心為孩子準備了一道菜,子女嘗了一口就擺手:“這做的什么啊,咸不咸都不知道……” 這些嫌棄的話,就像一把把鋒利的小刀,一下一下地扎在聽者的心上。 被嫌棄的孩子,長大后一般會形成創傷應激反應: 一旦察覺到別人忽視怠慢自己,就會向內攻擊,自我厭棄。同時對外形成心理隔離,一旦察覺到別人忽視怠慢自己,就開始從心里與對方劃清界限。 父母嫌棄孩子,是因為他們自身弱 父母對孩子的嫌棄,往往并不是因為孩子不夠好,而是源于父母自身的能力不足。 這不是愛,而是恐懼——恐懼失控,恐懼“不夠好”的自己被看見。 于是,家人成了投射焦慮的屏幕,每句指責都是對自我否定的轉移。 當父母缺乏足夠的情感支持和底氣時,他們無法為孩子提供所需的安慰和鼓勵。 孩子的失敗不僅讓他們感到無助,還讓他們無法面對自己的不足。 比如膽小懦弱的父母,就會很在意孩子身上是否有懦弱的行為,并對此無比嫌棄。 如果我們能夠理解這一點,也許就能更好地釋懷,走出父母的陰影,尋找屬于自己的情感支持和成長空間。 對家人的嫌棄,也是一種控制欲 一位博主曾吐槽說:“被媽媽挑剔嫌棄多年后,我終于看清了一個真相,她不是挑剔嫌棄,而是控制欲”。 “你怎么連這點事都做不好?”的潛臺詞是:“你必須按我的標準活,否則就不配被愛。” “看看別人家……”背后的聲音是:“你讓我丟臉了,我要通過貶低你重塑自己的權威。” 控制欲強的人,總希望一切按照著他們的方式來。 在他們眼里,家人并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應該圍繞著他們的意志運轉,如果“不合他意”就是“錯”。 一旦他不能控制你,就會嫌棄甚至詆毀。 我一個朋友說,當初不按父母的意志來了上海,又不按父母的安排娶了外地的老婆,父母這些年從埋怨嫌棄到在老家逢人就訴說他怎么不孝順。 道德綁架之下,他越來越不想回家了。 寫在最后 嫌棄,像一面鏡子,照見我們內心的恐懼與渴望。 父母子女之間也好,夫妻之間也好,那些溝通改變不了的非原則小事情,不如就試著去接納吧。 放下指責,學會傾聽;放下期待,學會接納;放下完美,學會珍惜,關系就會親密很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