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大疆的技術普惠到SpaceX的航天革命, 從SHEIN的市場重構到谷歌的組織創新, 銳氣始終是理性框架下最具活力的“創新杠桿”。 創新沖動和銳氣,創業者的核心引擎 文 | 劉雨菲 深夜,深圳灣科技園,年輕的創業者、某軟件公司創始人王濤(化名)面對兩封郵件,良久呆坐于電腦前。 兩封郵件,一封來自一個國企客戶,要求再次修改技術方案,但對方新增的需求與產品核心邏輯完全相悖,如果這樣做,無異于親手閹割自己的產品;另一封則是來自投資人的最后通牒:“Q3營收必須增長30%,否則啟動清算條款。” 對于王濤而言,創業過程中,類似的壓力幾乎如影隨形,他時常問自己,創業是為了更好地生活,為什么我現在似乎沒有了生活?創業的意義是什么?是無數次的拉扯、妥協,一次次的緊逼?...... 王濤的遭遇并非個例,而是許多創業者共同面臨的困境。 創業是一種充滿不確定性的高風險活動,更是理想與現實,長遠目標與短期利益,甲方與投資方等各種關系曠日持久的艱難博弈。在各種風險和博弈的包夾中,他們賴以突圍的“創新沖動和銳氣”——敢賭敢闖、挑戰規則、快速決策的特質,往往一年一年地壓抑或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卑微的“乙方生存術”。 創業者的風險決策機制是動態權衡與突破常規的復合體,更是理性判斷與創新銳氣共同作用下的戰略選擇機制。有研究者認為:“銳氣不是個人英雄主義,而是從0到1創新的必需品。”它表現為: 敢于挑戰現狀,推動創業者跳出傳統思維框架;勇于試錯與迭代,接受“快速失敗”文化;堅持長期價值,在短期利益與長期目標沖突時,幫助創業者抵御誘惑。創業者的風險決策機制是理性與銳氣的平衡:一方面通過理性判斷控制不確定性,另一方面依賴銳氣突破慣性思維。 在新產品、新技術、新市場、新供應鏈、新組織等五大創新維度上,銳氣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價值:一是推動新產品定義。如大疆創始人汪滔通過低成本民用化設計創新推出消費級無人機;二是促進新技術突破。如馬斯克在航天領域傳統巨頭壟斷的格局下,投入高風險研發,經歷多次失敗,最終實現可回收火箭技術突破;三是開拓新市場空間。如SHEIN創始人許仰天突破傳統外貿模式,以數據驅動精準捕捉海外需求,快速開拓快時尚跨境電商市場;四是構建新供應鏈模式。如Zara創始人奧特加打破服裝行業季節性生產慣例,通過垂直整合供應鏈建立“即時生產”模式,實現兩周上新周期,重構行業規則;五是塑造新組織規則。如谷歌實行的“20%時間”制度允許員工將20%工作時間用于自主創新項目,通過組織扁平化激發內部創新精神,催生公司誕生了Gmail等核心產品...... 從大疆的技術普惠到SpaceX的航天革命,從SHEIN的市場重構到谷歌的組織創新,作為創業者風險決策機制的核心要素,銳氣始終是打破固有邊界的破壁引擎,是理性框架下最具活力的“創新杠桿”。 銳氣,或許是創業者最優秀的品質,也是創業時代最珍貴的稀缺品。在充滿不確定性的創業之路上,保持銳氣的創業者才能在風險與機遇的辯證關系中,將創新火種轉化為產業變革,推動商業文明的持續演進。 銳氣是創業者及團隊發展的核心能力,其本質可以從“認知穿透力、韌性執行力、價值決絕力”三重維度加以把握。 畢馬威數據顯示,約50%-70%對賭失敗的創業公司因過度追求短期KPI(如融資額、用戶增長)而忽視行業本質,導致商業模式不可持續。這種基于深度洞察的預見力,要求創業者超越表象,具有系統性思維和長期視角,抵御局部思維和短期誘惑。 這一能力要求創業者具有目標分解與持續迭代,抵抗重壓與失敗學習的強大神經和忍耐力,并在不確定性中保持韌性,以長期主義推動目標達成。 這一能力體現為在利益與原則沖突時堅守底線,以價值觀驅動決策。 事實上,頂級成功人士或企業往往都具有這三種能力。例如黃崢2015年決策主攻價格敏感人群,最終驗證了下沉市場是電商終極戰場;王傳福做電動車連虧7年不轉向;華為海思備胎芯片十年燒錢不輟...... 因此,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認知銳氣解決“方向準”;執行銳氣確保“走得到”;價值銳氣保證“不走偏”。三者構成穩固支撐,推動創業者在復雜環境中持續突破。 在創業過程中,創業者試圖保持銳氣時,常常遭遇三大現實枷鎖。這些枷鎖通過改變商業邏輯、扭曲長期目標、消耗核心資源,成為創業道路上的重大阻礙。 在市場中,甲方的強勢地位迫使產業企業放棄技術自主性,轉而迎合短期需求,導致產品偏離核心目標和價值。 有研究顯示,超過2/3的ToB企業因過度定制化陷入“技術迎合”陷阱,導致研發資源分散、迭代速度下降,嚴重干擾既定技術路線。例如,某SaaS企業CTO曾透露,其公司為拿下某銀行訂單,被迫將開放式API架構改為封閉系統,這與產品未來擴展性完全相悖。某智慧城市項目中,甲方在開發階段頻繁變更需求達數十次,甚至干預技術實現細節,導致乙方開發成本超支300%,原定技術框架被迫肢解,核心算法模塊因兼容性差而被放棄。“大客戶的一個需求,可能讓研發團隊三個月白干。”這是許多創業企業不得不咽下的苦果。 有些項目融資時,因為缺乏經驗或急于求成,會和資方簽訂對賭協議,通過業績壓力倒逼創業者犧牲長期戰略,甚至喪失企業控制權。有數據顯示,近2/3的IPO企業包含對賭條款,2018-2022年公開的對賭失敗的79個案例中,43%的創始人失去公司控制權。 如,有科技公司與投資方簽訂三年盈利對賭協議,因行業競爭加劇未達標,創始人被迫無償轉讓股權,導致戰略方向被資本主導,研發投入大幅削減,核心技術團隊流失殆盡。 絕大多數創業者直言很累,除了面臨方方面面的問題要解決,還被迫將大量精力投入非市場化的關系維護。“政府補貼、渠道準入、客戶維護……這些關系維護所導致的'隱性稅’比企業所得稅還重。”關系成本成為創始企業對創新活動不可忽視的抑制效應。 三大現實困局怎么破局? 答案也許有多種,但,一個基本前提是在技術、資本和協作三個維度上實現從工具理性到生態理性、從短期對賭到長期共振、從零和博弈進化為“生命共同體”。 在這個共同體中,銳氣方可持續成為創業公司最為強勁的創新引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