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良春先生說得好:“中醫之生命在于學術,學術之根源本于臨床,臨床水平之高低在于療效。臨床療效是迄今為止一切醫學的核心問題,也是中醫學強大生命力之所在。”那么醫學生們應當如何提高自己的臨床水平呢?中醫臨床能力的提升是一個系統化過程,總結為“一學二看三要用,四知局限”,這四個層次不僅是中醫傳承的精髓,也指向現代醫學中西醫融合的方向。 一學:夯實基礎 理論是根 “學”是中醫臨床學習的起點,也是最重要的基礎環節。《醫宗金鑒·凡例》云:“醫者書不熟則理不明,理不明則識不清,臨證游移,漫無定見,藥證不合,難以奏效。”“背”是為了書熟,書熟是為了理明,理明是為了識清,識清是為了臨床辨證,才能做到有是證,用是方、用是藥。書熟幫助記憶,幫助理解,讀之使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就是這個道理。 基本功除了今天學校中教習的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方劑、針灸等,還包括古時教習弟子時的“童子功”湯頭、藥性賦及經典等,是既要明其義而又要背其文的。早期的“四大經典”指《黃帝內經》《難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經過歷史篩選淘汰,《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成為新的“四大經典”。這幾本書告訴我們如何辨證論治,表達的是一個體系,不是一方一法,條文要爛熟于胸,臨床才用得活,在臨床中實踐、體會、印證,才能使自己的臨床水平得到升華。 二看:善解百家 博古通今 中醫的特點有兩個,一是有獨到的方法論,二是有幾千年的經驗積累。經驗的獲得有三個途徑,一是靠自己在臨床摸索積累,二是跟師學習,三是靠從書本中獲得。若初出茅廬,見識少,必然有很多病從未見過,通過讀書,發現古今名醫有類似的治療經驗,拿來運用。比如《醫宗金鑒》,是名醫吳謙于乾隆年間奉旨率40余位御醫所編的臨床教科書,比如《醫學衷中參西錄》,溝通中西,取長補短,結合張錫純的臨證經驗與匯通中西的體會,再比如《中醫歷代醫案、醫話、醫論選》可以縱覽歷代中醫源流等等。 中醫的各大流派都有自己的體系,但是我們不可能所有的都學會,在形成自己用藥習慣的同時,不斷地吸取各個醫家、流派的長處,比如《傅青主女科》中大部分方藥為四物湯、逍遙散、理中湯等變方,具方大多以滋補肝、脾、腎為主,兼以疏肝,符合女子以血為本,以肝為先天的病生機制,在為女性用藥時是否可以借鑒。其他諸如浙派中醫是否可學其用藥輕清靈活,在熱證的治療上是否可以借鑒嶺南醫學的用藥思路,在寒證上是否可學習火神派的遣方用藥,在脾胃病的治療上學習李東垣的思路,以及施今墨藥對等等。 三用:貴在實用 療效為真 有了知識基礎,親自動手才是踏入臨床的第一步,這一步分辨證和論治兩部分,辨證首先是收集信息的能力,將有用的信息分門別類,具體的方法如臟腑辨證、六經辨證、八綱辨證、衛氣營血辨證等。論治則是駕馭方藥的能力,是否理解方子的思路,最后做到有是證,用是方、用是藥。 望聞問切,是中醫收集疾病信息的主要方法。病人來了,首先是望診,望面色,望形態,望神情,望舌等等。患者是郁?是濕熱?是陰虛?是陽虛?通過望診,首先就能憑直覺收集到幾分信息。通過聞診聽病人的主訴,了解病史,邊聽邊分析,聞還包括氣味。問診是確定主證后,圍繞著表里寒熱虛實幾個要素,有目的地問,問得簡潔、切中要害,邊問邊歸納,上升到證。最后是切脈,加以最后的確診。除了脈證一致,《傷寒雜病論》中還有舍脈取證與舍證取脈兩種情況,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中醫四診中的每一種方法,是既可靠,又非絕對可靠,既可憑,又非絕對可憑。臨證的高明之處在于能四診合參,綜合思維,排除證候中的假象,確定疾病的本質,而決不拘泥于一診所得,關鍵在于要建立一種“活”的觀念,這與西醫看重客觀指標有本質的不同。 四知局限:中西互補 患者為本 很多疾病并不是只用中醫手段就能治好,也不是只用西醫手段就能徹底治愈,沒有后遺癥的,因此就需要中西醫結合,不論是治療手段,還是中醫四診都可以中西結合。比如姚乃禮提出“宏微”相濟理論,內鏡是望診的延伸,進行辨證論治。比如蒲輔周治療各種小兒肺炎,危急重癥用經方、小劑量,輕輕一撥,馬上轉危為安,但這需西醫支持生命的各種搶救措施,贏得用藥的時間和機會,這是中西醫結合的療效。 中醫除了方藥,還有各種其他手段治療,比如針灸、氣功、導引、推拿、食療等等,中國古代名醫都是針藥并用,提倡治病與養生相結合,例如張仲景、孫思邈等。針灸與方藥,治病與養生,恰恰是互補的,只有都掌握,才是全面的中醫。比較而言,往往針灸比方藥更實用,養生比治病更重要。對于醫者而言,醫以治病,話以療心,引導患者建立正確的生活飲食習慣與良好的心態尤為重要。 患者的生死,全系醫生的一念之間。正如孫思邈在《千金要方》序言中告誡醫者“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愈之,德逾于此”“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遣方用藥時,又必須小心謹慎,考慮周全,步履穩健。我們應將醫德視為行醫之本。患者的生命高于一切,是無價之寶;獻身中醫事業,以仁心仁術守護健康,才是真正的榮耀,遠比追逐名利更具意義。(魏瑋 張世翼 中國中醫科學院望) 來源:中國中醫藥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