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張琳 本文圖片和音樂皆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 ![]() 余華說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道窄門。 這道窄門象征著我們的心性,能夠通過這道窄門的,一定是我們心底最在意的。 戒指不是自己給自己戴的,幸福也不是爭取來的。 朋友失戀了,正經歷著磨人的痛苦階段。 在男方愛得深沉的時候,她正在一味的享受被追求的過程。 后來男方慢慢抽離這段感情的時候,她卻沉淪了。 因為不想結束這段感情,所以她用盡了手段去挽留男方。 接下來她表現得越主動卑微,男方就越是逃避。 從開始的婉拒,到后來的不勝其煩、最終演變成與她直接斷聯。 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她不僅暴瘦,就連眼里也失了光彩。 或許她的愛情,就毀于她愛得太用力了。 她拼盡全力,到最后卻發現這份感情,只感動了她自己。 對方走得決絕,她卻被困在了原地。 感情這碼事兒,從來都是相互關系。 當你愛得太用力的時候,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對方身上,容易忽略了自身的充實。 太用力的行為背后,還隱含著強烈的期待。 期待對方以同樣的熱情回應,期待關系的穩定,期待自己成為對方最重視的人。 而這種期待本身,會給對方帶來無形巨大的壓力。 當對方感覺被索取、被強迫的情感綁架,自然會產生防御和逃離的念頭。 巨大的情感投入得不到滿足,你也會感到受傷、失望甚至陷入自我懷疑和否定。 到了這個階段,你感受到的傷害,未必來自于對方,更多的來源于你自己。 那些反復咀嚼破碎的回憶,讓你覺得在現實面前,所謂的愛情竟然如此不堪一擊。 你一遍又一遍的回憶,自己到底錯在了哪里。 就像我的朋友那般,她自覺愛得深情,卻從未想過自己愛錯了對象。 一旦陷入循環模式的自我攻擊,就會引發真正的情緒危機。 《窄門》是法國作家安德烈·紀德創作的長篇小說。 書中的男女主人公,杰羅姆與阿麗莎自幼相愛,通過書信維持情感,但阿麗莎始終堅守精神層面的純粹愛情,拒絕世俗婚姻,最終選擇孤獨離世。 他們忍受著情感和欲望的折磨,向往著神圣的永生(極少數人通過窄門才能獲得)。 他們不斷的肯定、否定自己然后再次肯定,跌入無盡循環的自我約束。 “因為抱著與你重逢的期待,在我眼里最險峻的小道也總是最好的。” 抱著這種堅定的信仰,他們認為,只有如此才能走上通往永生的道路。 他們讓自己在人性與神性之間搖擺,并把這種搖擺認定為考驗。 反觀阿麗莎的妹妹,卻選擇了平凡而普通的生活。 看著妹妹幸福的生活,從不解到羨慕再到困惑,阿麗莎徹底迷茫了。 她不愿意承認自己的堅守是沒有意義的,但是又不得不承認妹妹的幸福。 “我們追求理想,又不敢堅定地壓上全部,因為我們總在計算利益得失。” 痛苦的不止阿麗莎一個,還有杰羅姆。 因為他愛阿麗莎,所以尊重她的選擇。但偏偏這份選擇,不僅讓對方難過,更讓自己痛苦不堪。 為了疏解憂郁,阿麗莎把自己的極至痛苦,都以日記的方式書寫了下來。 “我愛你太深,所以沒法不笨拙。而且我越是愛你就越是不會和你講話。” 陶醉在愛情與憐憫中的杰羅姆決心用盡全力,一生保護阿麗莎,不讓她受到痛苦、懼怕以及生活的折磨。 但他卻不知道,正是自己的愛,把阿麗莎逼到了絕境。 他認為只有阿麗莎才能給自己愛情,并能夠從這份感情里得到真正的慰籍。 他認定自己追求的自由,是阿麗莎能夠給他的,來自現實生活中的自由。 而阿麗莎卻認為自己只有和上帝對話的時候,才能找到自我。雖然她也愛杰羅姆,但她更加追求神性的自由。 這兩種自由的對立,注定他們之間的愛情就是一場悲劇。 “為了你我把人生的高度設得那么高,以至于人間所有樂事對我來說全是失落。” 阿麗莎想象中窄門里的天堂太過完美,與杰羅姆所追求的愛情一樣,毫無瑕疵。 她用對完美主義的執拗追求,桎梏住自己與杰羅姆,把希望寄托于未知的、虛無縹緲的世界。 只有不斷憧憬強化心中的完美世界,她才會覺得眼前的一切犧牲都是值得的。 但實際上,人性的自由和本真的自我才是人類存在的最大理由。 真正的愛一個人,是要愛上你和對方在一起的時候,你自己的樣子。 人是不需要用力走近任何人的,你有沒有發現,所有真心對你好的人,沒有一個是你花力氣結交來的。 這些連接,都是從雙方初遇的開始就存在互相吸引,然后很輕松的相處下來。 而所有那些勉強而來的感情,尤其是那種通過犧牲自己真實感受捕獲的愛,都注定要落空。 愛是讓你做真實的自己。 而不是讓你低下頭來、放下身段,然后變成對方喜歡的樣子。 最后再多說一句,只有愛你的人,才會害怕給的不夠;不愛你的人,只會覺得你要的太多。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