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你身邊有兩個選項,一是等10年你會獲得100萬,二是不用等,馬上就能給你20萬,你會選哪個?原因很簡單,因為20萬近在咫尺,而等10年雖然能得到100萬但太漫長,這其實就是大多數人無法成功的關鍵。20世紀60年代,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家Walter Michel做了一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Marshmallow experiment)又稱延遲滿足實驗;該研究意在通過追蹤兒童抵抗及時誘惑的行為,揭示自控力與長期成就的關聯。研究對象均為4~6歲的兒童,他們被分到單獨的房間,每個人的桌上都擺上了一個棉花糖;研究人員告知這些兒童,若他們等待15分鐘再吃這塊糖,他們可額外獲得一塊棉花糖,若立即吃掉棉花糖,則沒有任何獎勵。然而,面對額外獎勵,2/3的孩子還是無法抗拒自己的本能,在30秒至15分鐘內吃掉了這塊棉花糖,只有少部分孩子得到了獎勵。實驗到此并未結束,米歇爾繼續對這些孩子進行了長達40年的追蹤調查;結果顯示:能夠抵抗即時誘惑,得到額外獎勵的孩子往往比那些迫不及待吃掉棉花糖的孩子在學業成績上表現的更加出色。此外,這種能抵抗即時誘惑的能力影響深遠,成年后的他們往往比常人更自信,抗壓能力更強,并且更自律,人際關系更佳。因此實驗者們發現之后的意義就是延遲滿足能力比智商更能預測長期成功,是普通人逆襲的關鍵心理特質。從這個角度來看,如果你總是把事情搞砸,不是因為你粗心,也不是因為你沒能力,是因為你沒有悟透棉花糖定律。缺乏延遲滿足能力的人,會因小失大,無自控力,搞砸事情無可避免。股神巴菲特曾經說過:建立聲譽要20年,毀掉它只要5分鐘,只有分清主次,合理自控的人才有資格成功。 抵制即時誘惑并非單純靠意志力硬扛,而是通過分散注意力降低等待的痛苦,將焦點從誘惑物移開。從神經科學角度來講,延遲滿足者的前額葉皮層更活躍,能夠有效壓制邊緣系統的短暫沖動;只有當人學會與未來共謀,在當下的每一步微小選擇里,埋下時間發酵的伏筆,才是對價值系列的理性排序。首先你可以每天花三分鐘想象未來成功的具體細節,如5年后的理想職業狀態,健康狀態等;并且用文字以及圖片記錄并貼在顯眼的地方,這種可視化訓練可以激活前額葉皮層,削弱當下自我的沖動主導行為,來自《健康心理學》一項研究顯示,減肥者如果在冰箱貼理想身材照,那么其零食消費會降低30%。比如減肥者想吃的零食,比如備考者想偷懶的手機或者其他娛樂工具,要有意識的降低環境對行為的影響。最后,當你面對即時誘惑或者本能沖動時,可以試著強制自己等待十分鐘再做決定;等待的時間里就是你奪回控制權的關鍵時期,并且還需要輔之以適度小獎勵,以達到自我強化的目的。行為主義心理學流派(Schools of behaviorist psychology)認為人的行為可被后天塑造強化,關鍵就是通過獎勵建立一定條件反射;當你的目標成為獲得獎勵的“錨點”,那么你會更愿意為此付出;比如想進行完成某項專業考試,那么就可以把考試需要復習的章節按時間拆解為小章節;每完成一個目標就獎勵自己買一個喜歡的小組件,如此循環往復,你會自覺控制自己去抵抗即時誘惑,朝著目標前進。其次,想要強化自己的行為,還可以采用榜樣效應(Model Effect);將該目標的成功者視作自己未來的模樣,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延遲滿足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延遲滿足并非無限忍耐,也并不意味著要犧牲人的幸福感;過度等待的事物或許有價值,但不一定適合你,因此當你發現等待無用,那么請換一個選擇。
|